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迅速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能源紧缺,且能源消耗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弃物严重破坏了环境系统,如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诱使全球气温上升、粉尘排放导致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大面积水污染导致广泛分布的癌症村等,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降低了社会整体福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能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福利间矛盾将愈发突出。因此,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协调好“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四者间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论文的整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能源生态效率”:通过分析研究背景,指出研究能源生态效率的意义。其次,主要回答“能源生态效率是什么”:将能源生态效率界定为通过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能源商品及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社会福利的同时,将能源开发利用整个周期对环境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地球可承载的范围以内。第三,主要回答“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如何”: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能源生态效率值,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我国各省份源生态效率的演变趋势。第四,主要回答“能源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数据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方向。最后,主要回答“怎么提高能源生态效率”:从政策层面制定提高我国能源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能源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同时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的关系,而能源生态效率则是对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四者间复杂关系的度量尺度。通过将社会系统纳入到“能源-经济-环境”框架中,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模型。根据能源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借鉴现有关于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等研究成果,构建能源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选择能源消费总量、资本存量、从业人数分别作为能源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测量指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物和社会福利的衡量指标。第二,搜集能源、资本、劳动投入数据以及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和社会福利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得到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及能源生态效率值。通过比较分析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生态效率,结果发现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能源环境效率小于只考虑经济产出的能源经济效率,而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又低于考虑了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能源环境效率,数据拟合结果说明能源生态效率能更加客观、综合衡量中国能源利用影响经济社会的实际效果。第三,从时间变化角度,我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东部能源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能源生态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30个省份能源生态效率指数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空间差异角度,中国能源生态效率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相近能源生态效率的地区相互影响。在能源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基础上计算我国30个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我国节能工作压力较大,四川、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是推进节能工作的重点省份;我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是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重点省份。第四,从理论方面具体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所有制结构、能源禀赋、对外开放、城镇化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对能源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搜集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影响因素数据,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方向。由于空间效应的存在,选择时间固定的空间滞后模型进行面板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环境规制、能源禀赋、对外开放和城镇化对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正,有利于改善能源生态效率;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所有制结构及能源价格对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为负,不利于能源生态效率的提高。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一是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视角构建了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模型。现有关于能源效率研究中,主要探讨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两者间关系或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三者间关系,忽略了能源利用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而能源生态效率正是对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四者间复杂关系的度量尺度。二是将社会福利指标纳入到能源环境效率框架中,构建了能源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从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分别选取就业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图书总印数、参加社保率、卫生技术人数拥有率、人均新增建筑面积等六个指标,运用熵权法合成社会福利指标。三是考虑到地理单元间的空间效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我国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更加科学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