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优化资本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股票市场也是诱发泡沫经济的载体之一。作为虚拟经济载体,股票市场兼具投资和投机双重功能。市场中参与者购买股票的目的是因为他们相信能够在未来某一时刻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种自我实现的预期有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产生泡沫。另一方面,贪婪和恐惧、喜欢跟风等心理行为,与股价的上涨构成了一个投机性正反馈现象,也可能造成股市泡沫。由于资金的逐利本质,严重股市泡沫的膨胀会吸引全社会的资金参与其中。如果存在严重泡沫,商品的市场价格将扭曲从而失去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这往往要求出台公共政策以帮助稳定未来预期、遏制泡沫。
历史上一系列泡沫崩溃事件,比如近年来发生的美国网络股泡沫、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事件,以及早期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并引致全球经济大萧条,仍让人心有余悸。人们习惯上持有“泡沫有害”观点。不过,从本文对投机和泡沫概念的理解中可以看到,资产价格的泡沫未必有害。泡沫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价格扭曲的同时,也可能防止过度的实物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福利。
尽管价格泡沫概念长久以来便受到关注,然而直到1980年代初,资产价格泡沫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现实市场中泡沫是否存在也缺乏规范的检验。这是受限于当时研究者的分析和统计工具,因为经济学理论本质上并未限定价格预期的形成方式,缺乏合适的资产价格预期模型,这种自我实现的泡沫在理论上便难以定义,经验上要检验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自然就更加困难。19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假说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该理论为规范分析价格泡沫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理性预期假定下,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是给定信息集下的数学期望。研究者可通过建立适当的资产价格模型表示出价格预期的形成过程。理性预期假定下的动态资产价格模型往往具有“刃锋(knife-edged)稳定”特征,鞍点路径一般被视为模型的均衡路径,这为模型的理论求解和计量估计提供了方便。然而存在自我实现的价格泡沫时,均衡的路径并不唯一,只是鞍点路径之外的其他均衡路径并不收敛。
理性泡沫理论对自我实现价格泡沫的特征和演进路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例如Blanchard和Watson,1982;Shiller,1981;West,1987),不过并没有说明泡沫出现的因为。它仅是描述了泡沫一旦初始存在,在此后时期会如何演进,而并没有解释泡沫形成的机制。近年来出现的投机性泡沫理论则基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来解释泡沫的成因。认为资产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是由于投资者乐观或者悲观的情绪所造成,而不论他们是否理性。这一理论为各种非理性行为的解释提供了基础。使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资产价格泡沫正逐步为研究者所接受。不过,传统理性预期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经验上资产价格泡沫是否存在及其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也缺乏一致的结论。
本文在理解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首先概括性说明了金融泡沫形成的因素以及泡沫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存在会使得更多的资金被投资于泡沫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由此增加资本的边际产量,提高动态效率。然后本文综述了理论文献中刻画泡沫的两类基本模型——理性泡沫模型与投机性泡沫模型。理性泡沫理论以其简单合理的假定、模型结论的可检验性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然而该理论并没有解释泡沫形成的机制。投机性泡沫理论则认为,资产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是由于投资者乐观或者悲观的情绪所造成,而不论他们是否理性。这一理论为各种非理性行为的解释提供了基础。接下来本文从定量和定性角度测度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程度。基本结论认为我国股市成立以来泡沫成分的波动幅度较大,不过总体上股价变动由经济基本面决定。最后本文建立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股灾”模型,研究股市泡沫破灭的条件以及货币当局应对泡沫破灭的对策。结论认为,投机者对于经济基本面是否有一致的认识对于股灾至关重要,这揭示了货币当局及时准确的政策公告以及保持政策透明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