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沃尔多·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一经问世便被评论家和读者赞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不仅是因为该作品描绘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失去身份的忧伤和探寻身份的艰辛努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无名主人公的故事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困境。本论文拟从文本分析入手,从后殖民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本论文借“无形人”对其身份寻踪的这一主题,通过对无形人无形性和有形性的分析,阐述了以“无形人”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一开始如何在白人的主流文化中确立自我的身份,以及梦想破灭后又如何建立自己的真正身份。美国黑人在异质文化中求生存,他们想融入白人主流社会,但由于物质条件和生活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局限而始终游离于其外,处于边缘地位。他们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在痛苦彷徨中他们问我们到底是谁。《无形人》的主人公正是在身份寻踪的道路上,陷入了迷茫和困顿中,反复询问“我是谁?”主人公无形人是美国黑人这一边缘文化群体的代表。在成长初始,主人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我追求及存在意义,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深受白人文化的影响,完全按照白人的文化教育模式塑造自己,他对白人的欺凌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其结果必然是对黑人传统的背弃,也得不到白人的认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论白人还是黑人,无论在工厂还是在医院,无论在“兄弟会”组织内部,还是在哈莱姆街头,几乎人人都与他作对。人们总是把各种身份强加给他,千方百计控制或利用他,使他成为俯首贴耳,任人使唤的工具。主人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是美国人还是非洲人。主人公在苦苦的探寻后看清楚了真实的世界,认识到自己的无形性,认识到自己是个无形人,决心放弃一切强加在他身上的那些肤浅而虚假的角色。同时他也感受到了黑人的文化价值,因为在漫长的行程中他总是无意识地依赖蓝调音乐和民间传说,正是从此中汲取的力量和勇气使他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也正是在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蓝调音乐中,主人公进行自我的反省并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有形性,也就是接受自我,坦然面对自己种族的历史和文化。无形人自我的觉醒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接受表明了他从无形向有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