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于睡眠障碍的说法并非只有不寐一词而已,如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和失眠等等都是,随时代不同,病名及含义都有所差异,所指病证有时亦不尽相同。例如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夜不瞑”…等名。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称之“不得卧”;从《难经》开始才有“不寐”之称。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仍然以“不得眠”和“不得卧”称之,后世的医家大半受其影响,直至明清时期不寐一词才开始广泛的应用。失眠则是现代中西医都用的名词,和病人沟通简单明了易懂。不寐虽然在中医的名称上不一,历代的医籍也经常纪载着对不寐的阐述及医案,因此不寐是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在脑力、劳动或压力的族群为多见。中医认为不寐一证病变部位在心,心主神明,即脑也,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发病大多不管是什么因素,最后必定是因为脏腑阴阳、气血等功能失调,而导致心神不安发为本病。此次研究主要针对不寐证中的肝郁化火型,在治疗组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对照组用酸枣仁(熟)及夜交藤,治疗组在治疗后痊愈有6例(占20%)及显效有21例(占70.00%),痊愈及显效共占有90.00%。而对照组的痊愈数为0例,显效有19例(占63.33%),痊愈及显效共占有63.33%。治疗组显然治疗效果较好(P<0.05),应该是龙胆泻肝汤有真正治疗患者肝郁化火的问题,这是此型不寐的根本,再加上治标的酸枣仁(熟)及夜交藤疗效当然比对照组只用单味重剂的酸枣仁(熟)及夜交藤要来得好。而对照组有9例(占30.00%)的患者疗效在有效的项目,因此可以发现对照组的药物对不寐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却无法将不寐治愈,故在临床上大都将酸枣仁(熟)及夜交藤当做治标的药物或是加强原本方剂治疗的效果。对于两组在治疗后一周的疗效比较中均发现治疗效果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虽然维持在96.67%,原来痊愈有6例(占20%)也都复发使得该项目下降至0例,在显效的项目例数稍增1例为22例(占73.33%),而有效项目从2例增为7例(占23.33%),无效仍维持1例(占3.33%);而对照组的疗效下降更多,总有效率从93.33%降至76.67%,无效项目从2例(占6.67%)增加到7例(占23.33%);在显效项目本有19例则下降至0例,因此对照组在痊愈及显效项目都为0例,在有效9例增加到23例(占76.67%)。因此发现治疗组在治疗后一周的效果比对照组好很多(P<0.05),也证实上段的推论,在肝郁化火型不寐证中惟有标本同治效果才会明显,肝火不退、肝郁不疏,心神依旧无法安定,虽然对照组用重剂量的单位安神药物,但睡眠的改善终究还是有限的,而疗效毕竟也是无法持久的,短短的治疗后一周其复发是相当严重的。若是我们单独使用龙胆泻肝汤而不加味其效果可能也不会这么快速及有效。经过这次研究后我发现治疗组剂量似乎有所不足,应该是可以再加强。或是治疗在2周后应迅速改变方剂以巩固疗效,因为龙胆泻肝汤是苦寒泻火之剂并非可以长期服用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