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项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油气勘探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地质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参数确定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统计法确定统计参数的基础,也是类比法类比参数确定的主要依据,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价的可靠性。通过针对不同盆地类型、不同勘探程度条件下的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可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各主要沉积盆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盆地演化、基本油气地质条件等,总结这些不同类型沉积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评价这些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并对其进行潜力排序,摸清情况、以便缩短与国外大油公司对全球沉积盆地大区油气分析方面的差距,增强竞争能力,以利于积极主动出击,以获取更大的油气份额并尽可能地、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油气生产基地。本文主要是位于欧洲含油气区的东北德国—波兰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进行研究。东北德国—波兰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与资源评价是中石油勘探院项目《欧洲及北极地区石油地质与资源潜力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如下步骤完成对盆地的研究:1.收集和整理与欧洲含油气区以及盆地信息相关的资料,查阅、编译、整理中外文基础地质资料,整体了解欧洲区域的石油地质特征。2.通过1HS和USGS对东北德国—波兰盆地的评价为前提,结合收集整理的资料,为后期评价工作建立基础数据库。3.开展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包括盆地构造分析及静态要素特征研究等。4.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成藏组合研究,包括含油气系统划分及其静态要素描述、动态要素描述等;以及在含油气系统研究基础上,划分出盆地的成藏组合范围。5.资源评价及预测,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对各成藏组合的原油、天然气、凝析油已发现资源量和未发现资源量作出评价与预测。在完成盆地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通过文献调研、综合分析,提出一套海外含石油地质与资源评价方法;2.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运用Arc GIS软件建立数据库,解决了零散资料拼接及综合分析的问题,并在此平台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3.采用发现过程法,以收集资料中已发现油田为基础,通过概率统计方法预测评价单元的油气资源量,使评价结果更有效。通过以上的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成果:1.区域地质概况:东北德国—波兰盆地呈长条形分布于北西至南东走向,位于波兰、德国的陆上和近海以及丹麦的近海,盆地北西至南东方向长700km(东经11°至22。之间),北东至南西宽325公里。2.盆地演化:东北德国一波兰盆地的形成始于晚石炭纪-早二叠纪,主要是一个在石炭纪前陆盆地之上发育起来的离散型左旋裂谷/热沉降拗陷盆地,属负反转盆地。早/晚二叠纪沉积了2500厚的冲积和风积砂岩及蒸发岩(赤底统),随后是1500厚的二叠系最上部蒸发岩和碳酸盐岩(镁灰岩统)。三叠纪发生新一期裂谷活动,直到持续到三叠纪末,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独立地堑。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发生热沉降,导致海进,在盆地中心形成页岩,边缘形成浅海和三角洲砂岩。这种类型的沉积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海相页岩沉积逐渐增加),其中晚侏罗世曾经历轻微变形期。3.盆地静态要素特征:1)烃源岩:盆地中已证实的主要的气源岩和油源岩分别为上石炭统煤层和镁灰岩统海相页岩。2)储层:该地区形成的储集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的冲积扇沉积和风积沉积物(油气储集层)、上二叠统的藻类白云岩,其中主要包含白云岩(高精确度石油和天然气储集层)。3)盖层:赤底统和镁灰岩统储层及上石炭统储层的主要盖层是镁灰岩统蒸发岩(主要是盐岩和硬石膏)。4.含油气系统:盆地已探明的两个含油气系统为上石炭统—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和泽希斯坦统—泽希斯坦统、三叠系(!)含油气系统;假设的两个含油气系统为中生界-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含油气系统。5.根据已确定的两个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两个成藏组合:赤底统成藏组合和镁灰岩统成藏组合。6.经过对各成藏组合资源量评价得出:该盆地的勘探潜力主要是在已经建立的二叠系赤底统和镁灰岩统成藏组合,虽然新生界地层中截至目前为止只发现了少数几个油气藏,但是在该套地层中成熟源岩、储层、构造圈闭等成藏要素均已发现,因此可能也是比较有潜力的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