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一些新的贸易现象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发现一个国家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目录下的商品,即产业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机电产品一直是中国与东盟经贸交往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从1995年开始,机电产品便超过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第一大产业。尤其是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机电产品贸易上的相互往来更为紧密。因此,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研究中国与东盟机电产业的区域分工问题,对深化中国与东盟机电产业的区域国际分工,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全面回顾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回顾2000年后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第七大类下的三分位数据,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探讨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具体特征。其次,从需求、供给方面,探讨了影响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进口需求变化、出口结构调整能力变化和出口竞争力的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增长波动进行分解。然后,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分别针对总体产业内贸易以及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其的影响。最后,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一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对策措施。全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概述了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文献中的不足,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及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界定,指出产业内贸易就是两个国家同一产业内同类型产品同时发生输入和输出的活动。然后对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了简单分析,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接着回顾了上述三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的有关理论。本章的理论成为本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一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本章首先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一些主要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细分指标,然后分析和讨论了使用最广泛的G-L指数在度量产业内贸易时存在的问题。本文后面的实证研究中也将采用G-L指数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度量。第四章,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在对中国与东盟机电品贸易的现状、地区分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水平、上垂直、下垂直)贸易指数,并从国别、商品结构的视角分析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和特点。第五章,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本章首先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机电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运用恒定市场模型(CMS)从出口的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三个方面来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流量的波动进行分解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第六章,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从理论上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分为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来进行分析。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规模、地理位置、经济一体化程度、要素禀赋等;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产品差异性、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有企业异质性和研发投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际情况,利用2000至2012年的中国和东盟六国的面板数据,分别考察影响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垂直)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七章,促进中国—东盟机电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本章在总结全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推动中国—东盟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