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含资源是指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任何产品或服务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隐含资源。隐含资源的提出为分析经济活动背后包含的自然资源变化情况提供了可能。为分析隐含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本文借助生态投入产出原理、基于?的自然资源核算方法、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对中国和各地区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资源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考虑的自然资源包括六大类:能源、矿产资源、农产品、水产品、畜牧产品和林产品,共计32种。借鉴热物理学中用于资源核算的“?”的概念对各类资源进行统一度量,利用生态投入产出原理计算了各产业之间的隐含资源流动量。基于此,以产业为节点、产业之间的隐含资源流动量为边构建了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中国隐含资源流动网络以及2007年30个地区的隐含资源流动网络。而后,从社团结构、流动量、关键产业三个方面分析了35个网络的特征。采用复杂网络中的边权分析指标,识别了隐含资源流动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35个网络的边权分布都符合幂律分布,说明绝大多数隐含资源流动都发生在极少关系上。主要的流动关系随时间变化不大,但是各地区有显著差异。对主要关系的分析有助于为监测资源流动、降低资源损失提供依据。为了识别隐含资源流动的关键产业,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中的四个中心性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体现产业在网络中重要程度的综合指标。结果显示,煤炭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建筑业在始终是隐含资源流动中的关键产业。但他们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电力及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业的地位有所下降。借鉴复杂网络的社团分析,基于隐含资源流动网络,提出了资源产业集群的概念。结果显示,历年隐含资源流动网络中都包含5-6个资源产业集群,每个资源产业集群以一种特定的资源为核心。1987-2007年间,煤炭产业集群都是网络中的隐含资源输出者。一些资源产业集群的核心资源及地位发生了变化,制造业、纺织商业集群的地位下降,建筑业地位变强。资源产业集群的演变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调整以及对不同资源依赖程度的变化。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对35个隐含资源流动网络的构建以及特征分析。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隐含资源的流动效果进行评价,或者对特定产业链的隐含资源流动过程和流动效率进行测算。为了增加隐含资源流动分析的实践效果,可以基于隐含资源流动网络提出与网络参数对应的经济学及管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