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化疗期胃肠癌患者症状群的发生率、严重度,明确其常见症状群。针对患者的常见症状群进行干预研究,以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化疗期胃肠癌患者常见症状群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及安徽省肿瘤医院的600名化疗期胃肠癌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简易疾病认知量表及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第二阶段,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将前6个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间隔一个月洗涤期后,按照性别、年龄、诊断、化疗方案为配对条件进行一一配对,将后6个月符合条件的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实行肿瘤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接受为期5周的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四大主题:认知重建、癌症饮食宜与忌、学习放松、适量运动。以疾病认知、消化道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以及能量缺乏症状群为主要结局指标分别在基线和干预后两个时间段进行评估,干预后还增加了患者对干预满意度的评估。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1软件,数据分析使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对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疾病认知、症状、症状困扰、症状群及满意度的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症状群的提取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疾病认知及症状群的比较,计量资料差值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配对t检验,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阶段一结果:600名化疗期胃肠癌患者的疾病认知总分为(42.65±9.46)分。症状发生率和严重度最高的前三位均为疲乏、苦恼、食欲下降,其发生率均在80%以上;症状对工作产生的困扰最大,其次为情绪和生活乐趣,发生率均在80%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8.381﹪。依据各因子所含症状的特征及参考国内外文献,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消化道症状群(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心理症状群(苦恼-悲伤-睡眠不安)、疼痛相关症状群(疼痛-气短-口干)、能量缺乏症状群(疲乏-瞌睡)和神经毒性症状群(健忘-麻木)。阶段二结果:(1)共151名患者被纳入并完成基线评估,干预过程中有11名患者失访,最终140名患者完成全部干预,两组各70名。(2)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干预前疾病认知及三个症状群得分进行基线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两组资料均衡可比。(3)对两组自身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疾病认知及三个症状群的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均<0.05),而对照组自身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的疾病认知以及三个症状群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5)对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同样显示干预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6)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71.5%的患者表示干预对其具有中等及以上的作用,82.8%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坚持本项干预,52.9%的患者居家期间经常遵照干预要求予以执行,另外80.0%的患者对于此次干预感到满意。结论(1)化疗期胃肠癌患者存在一定的负性疾病认知,体验到多重症状及困扰,且这些症状相互关联构成多个症状群,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其负性认知的改善以及施行有效的症状管理策略是必要的。(2)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及患者特征设计的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改善化疗期胃肠癌患者的负性认知和常见症状群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干预得到了大部分患者的认同,这对于临床慢病患者症状群管理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后续可对该方案做进一步的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