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鼻咽癌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通道中经历的第一站,鼻咽癌2008分期系统已经明确其在临床分期中的特殊性。但其转移与鼻咽癌肿瘤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尚有争议。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了解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及其特征,探索其与肿瘤侵犯部位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鼻咽癌的靶区勾画及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初诊无远处转移、治疗前进行鼻咽和颈部的平扫、增强MRI扫描的初诊鼻咽癌333例,根据患者MRI资料结合就诊时的临床体检资料(淋巴结、颅神经损伤等),按照2008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注:如果MRI显示颈淋巴结转移而触诊未发现,则以MRI为准)。按WHO病理分型标准,角化性鳞癌4例,分化型非角化癌36例,未分化型非角化癌284例,未分化癌9例。依据2008分期标准,T114例,T254例,T3149例,T4116例,NO32例,N1a30例,Nlb77例,N2165例,N329例,临床分期工期6例,Ⅱ期36例,Ⅲ期167例,Ⅳa期124例。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原发灶、颈淋巴结侵犯的相关性采用X2检验;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N分期、T分期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33例病例中,221例咽后淋巴结阳性,阳性率66.3%,其中单侧咽后淋巴结阳性率41.4%(138/333),双侧咽后淋巴结阳性率24.9%(83/333)。不同病理分型间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异。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口咽、椎前肌、翼内肌等结构受侵犯时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有273例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82.0%(273/333),咽后淋巴结转移病例颈淋巴结阳性率194/221(87.8%)较阴性者79/112(70.5%)高。咽后淋巴结双侧转移时颈部淋巴结发生率94.0%(78/83)较单侧转移时高83.3%(115/138)。Ⅱ a、Ⅱ b、Ⅲ、Ⅳ、Ⅴ a区淋巴结转移病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Ⅰ区、Ⅴb区高。颈淋巴结各区转移与咽后淋巴结大小无关。T1分期的病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T2-4低。N1b分期的病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N2、N3分期低。结论:(1)基于增强MRI资料,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与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椎前肌、翼内肌及口咽侵犯相关;肿瘤侵犯T2及以上结构时,咽后淋巴结转移明显增加,预示咽颅底筋膜对咽后淋巴结的转移有屏障作用。(2)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咽后淋巴结是否受累以及受累的单双侧有关。(3)以直径≥5mm做为咽后淋巴结转移标准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论证。(4)颈淋巴结各区转移与咽后淋巴结的最大直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