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郑州地区汪沟遗址、孙庄遗址、尚岗杨遗址、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出土的681根仰韶文化晚期的人类肢骨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质人类学测量和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郑州仰韶文化人群的肢骨发育程度、身高、体质量和体型特征。以期为了解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体质发育水平和社会分化等问题提供一些人类学方面的资料。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肢骨研究意义及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人类肢骨开展的研究工作,并对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此外,介绍了郑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简要回顾郑州地区的考古发现。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点。第二章材料与方法介绍了研究材料出土遗址的地理位置及考古学背景。对挑选研究材料的标准进行说明,并对骨骼标本的保存情况进行统计。阐述了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第三章肢骨研究合并组的股骨上端发育较为扁平,中部发育纤弱;胫骨骨干上部发育中等略偏宽,整体长度偏短;除双槐树组,其他四组的肱骨、股骨粗壮度均是男性强于同组女性,双槐树组女性上下肢的强壮程度均高于男性,反映出女性生前长时间负担了繁重的劳动,该遗址已经出现了明确的性别分工和对女性劳力的过度使用;合并组与其他古代组对比后发现,不同地区和生业模式下人群肢骨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第四章身高研究合并组男性使用与对比组统一的公式计算的平均身高为170.42cm,变异范围:167.68~172.47cm,sd=5.3;女性平均身高为158.29cm,变异范围:150.74~164.94cm,sd=6.28;五组材料中青台组身高水平最高(男性171.01cm,变异范围:168.49~172.47cm,sd=5.31;女性161.81cm,变异范围:156.56~164.94cm,sd=7.59),男性中汪沟组身高水平最低(平均身高166.22cm,变异范围:164.47~167.68cm,sd=4.98),女性中双槐树组最低(平均身高153.37cm,变异范围:150.74~155.79cm,sd=7.13),同组男性身高指标远高于女性,通过比较发现这种差距已超过自然两性差异,因此,可以推断双槐树组女性在未成年阶段所汲取的营养成分远低于男性。第五章体质量研究合并组男性平均体质量为68.87kg,变异范围:63.07~73kg,sd=5.89;女性平均体质量为58.70kg,变异范围:52.06~63.01kg,sd=4.87;五组材料中青台组体质量水平最高(男性70.29kg,变异范围:68.20~73kg,sd=6.88;女性60.62kg,变异范围:57.11~63.01kg,sd=5.58),男性中汪沟组体质量水平最低(平均体质量64.97kg,变异范围:63.07~67.80kg,sd=5.93),女性中双槐树组水平最低(平均体质量55.6kg,变异范围:56.27~62.19kg,sd=5.55),两性差距最大。第六章体型研究各组男性多数为中间型身材,部分女性为矮胖型身材。青台组居民体型最为高大,发育水平最高。汪沟组在男性对比中体型最小,女性中双槐树组体型发育水平最低,与同组男性差距最大。第七章总结通过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人群肢骨的综合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青台组人群体质发育水平最高,两性普遍健壮高大;汪沟组男性身体发育水平较低与其他组男性人群有明显差距;双槐树女性身材矮小,与同组男性差异显著,但上下肢骨颇显粗壮,普遍强于男性,反映出双槐树组女性在未成年阶段所汲取的营养不如男性,而成年后却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发现反映出双槐树聚落社会可能已经存在对女性的压迫行为,同时也是该遗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高,父权特征显著,阶级分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