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量小说翻译实践为基础的中国近代翻译思想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翻译思想虽貌似凌乱无序、纷繁复杂、不成体系,但它在西方思潮的刺激下仍然执着地向前演进着,影响着近代文学翻译乃至文学创作的前进方向,并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翻译思想的有力支撑。学界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研究虽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运用现代“描写翻译理论”系统地审视这一特定思想领域演进的轨迹,并对之进行现代性阐释的仍较为鲜见。本论文拟以“描写翻译理论”为理论参照,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从小说翻译功能观、文本选择观、翻译方法论、叙事模式、译本文体观等五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理审视和现代性解读,努力描摹出其演进的脉络和主干,捕捉其演进的规律性,进而获得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翻译思想的全新认知。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为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并阐述本论文的理论参照和本选题之重要性;第二至六章则从不同角度梳理、阐述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过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中进行相关的现代性阐释。第一章“前人研究综述及选题之意义”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近代翻译思想已有研究述略”主要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回顾。第二节“本文的理论参照”对本论文所参照的现代“描写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简介,该节首先对“描写翻译理论”做了理论溯源,而后又简述了持“描写翻译理论”者的主要理论成果,如伊文-佐哈(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等。在第三节“本选题之意义”中,本文先是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某些亟待完善之处,而后又论证了本选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第二章“近代翻译思想的小说翻译功能观之演进”共计三节:第一节和第二节通过列举和论述蠡勺居士、康有为、梁启超、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以及鲁迅等的小说翻译功能观,认为近代翻译思想的小说翻译功能观走过了一条从“广中土之见闻”到“小说为国民之魂”再到“顾以中西文异,虽欲私淑,亦莫得所从”直至“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的演进道路。第三节则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这一演进进行了阐释,认为近代翻译思想的功能观随着小说翻译事业的日趋成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这一嬗变过程实质上是翻译思想及翻译文学努力地在强大而又衰落的文化系统中进行着的“自我定位”。第三章“近代翻译思想的文本选择观之演进”分为五节:第一节至四节从小说类型、小说品位、小说篇幅以及所译本语言四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文本选择观的演进;第五节则在吉迪恩·图里“预备规范”的理论视域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审视与解读,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态地去批评中国近代翻译思想中文本选择观的好坏,近代翻译思想文本选择观演进所经历的曲折与坎坷充分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大规模翻译活动的“预备规范”始终是在近代历史大变革中不断修正的。第四章“近代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论之演进”由三节构成: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了近代翻译从“译事三难:信、达、雅”到“译意不译词”再到“不若纯用元书之为尤美”直至“任情删易,即为不诚”的方法论发展路线;第三节以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文化他者”观为出发点,从“信还是达”和“直译还是意译”两方面来分析翻译方法论的演变,认为近代翻译思想界在翻译方法论上的犹疑不定生动表明了他们在苦苦寻觅着处于两种对待“文化他者”极端态度之间的平衡点。第五章“近代翻译思想的叙事模式之演进”分为四节:第一至三节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方面来论述翻译思想的叙事模式之变化;第四节在对上述嬗变的阐释中运用了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近代翻译作品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处处离不开在特殊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改写,而这种改写虽然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审美体系有着某种程度的认同和继承,但最终还是形成了向域外学习、借鉴与我不同的叙事模式的浩荡潮流。第六章“近代翻译思想的译本文体观之演进”共有三节组成:前两节从译本语体和新名词之输入两个层面来对近代译本文体进行研究;第三节以弗劳利(William Frawley)“第三语码”论为理论基础指出:这种介于文言和白话之间半文半白的、既不象文言那么古奥也不象白话那么浅白、杂糅进西方新鲜句法及词汇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中问性、过渡性话语应被视为近代文学话语建设中的“第三语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