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电影,是指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反映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程和精神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作为党和国家政治宣传的工具,红色电影担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期在电影业居于主导地位。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国电影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红色电影因自身创作模式僵化,市场空间日益逼仄。在努力进行市场化探索之后,红色电影的自我革新初见成效,其衍生而来的“主旋律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初现了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特征。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电影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营销都展现出分众性、交互性等趋势。与此同时,红色电影虽然数量众多,但鲜有佳作,面临着作品大量流入电视媒体放映的尴尬境地。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如何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媒介生态下大力发展红色电影,通过振兴这一传统的电影类型来增强文化自信,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本文从红色电影的概念入手,首先根据学界的相关定义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包含革命题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广义“红色电影”;其次,梳理自建国以来红色电影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背景,以挖掘其在历史进程与当代社会的传播意义。同时,通过对其内在特征与产业沿革进行梳理,指出红色电影中的痼疾;之后,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总结出近年来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变革给红色电影带来的两大挑战:电影行业竞争和受众心态变化,以此探讨其传播低效的原因。再结合“文化强国”背景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需求,以及新世纪红色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分析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电影的可能性。最后,文章综合红色电影历史上的固有问题与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从内容生产和传播营销两方面出发,提出新媒体时代红色电影的传播策略,并搜集电影市场中新媒体应用的成功案例,为红色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良好发展寻求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