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Color Purple(《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该书为作者赢得了美国文学的若干重要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在美国同性恋文学中取得了至高的地位。该作品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大获成功的同时又备受争议。小说发表不久之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音乐剧。译为中文之后,该书获得了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但随之而来的对其内容和主题的评论和研究却与英语国家中的存在很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异便是对西丽和莎格两位主人公关系的看法。原书读者大多认为两者是同性恋关系,但中国读者大多把他们视为姐妹或密友。本文选取了该作品的一个英文原版及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其译者序、脚注、译者访谈、书信、译者的相关论文等副文本,以及小说正文中对“同性恋”相关描述的翻译和呈现,主要从两个角度探讨中英文版本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同性关系的呈现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这两个角度分别是:性别意识影响下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中英文语境中译者主体之外权力因素的影响。作者详细介绍了原书与三个中文译本,以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指出不同译者对原书的解读存在明显分歧与相似之处,并着重分析文本,研究了各版本中对西丽和莎格同性关系的呈现,对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既然女同性恋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本书又是该运动的倡导者观点鲜明的一部作品,书中的同性恋部分对于整部作品、整个文学界、甚至整个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都极为重要。但是,在译者主体性及译者不可掌控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该书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得不参照中国的现实情况而将同性恋的描写做出一定的改变。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译者的女性意识,影响了整个翻译过程,其合力造就了最终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