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由于负极的理论比容量(372 m Ah g-1)较低,无法满足新兴领域对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的需求。金属锂具有极高理论比容量(3860 m Ah g-1)和最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标准氢电极),被视为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在循环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不稳定,枝晶生长不可控,巨大的体积变化等严重限制了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SEI层在锂均匀沉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由于负极的理论比容量(372 m Ah g-1)较低,无法满足新兴领域对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的需求。金属锂具有极高理论比容量(3860 m Ah g-1)和最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标准氢电极),被视为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在循环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不稳定,枝晶生长不可控,巨大的体积变化等严重限制了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SEI层在锂均匀沉积/剥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发形成的SEI层机械强度低,破裂后会加剧枝晶的生长和锂金属负极的腐蚀。构建高稳定性的Li F人工界面层是提高锂负极界面稳定性改善电池循环性能的最有效策略之一。Li F人工界面层具有高的杨氏模量和化学稳定性,但离子电导率低,韧性差无法适应巨大的体积变化。本论文主要从锂金属负极表界面调控出发,在锂负极表面构筑原位有机无机复合人工界面层。改善LiF人工界面层的离子传输与机械柔性,促进锂在电极表面的均匀沉积,抑制了枝晶的生长和“死锂”的产生,从而大幅度改善了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1)采用高锂离子电导率的Li2S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复合,在锂负极表面原位构建含硫、氟元素复合保护层(F-organic/Li2S)。PVDF与锂原位反应生成Li F,复合了Li2S能够提高锂离子在锂金属负极界面处的传输速率,降低锂离子的局部浓度,使锂在电极表面均匀沉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PVDF保证F-organic/Li2S层的致密性,降低锂金属与电解液的接触,减少锂金属负极的腐蚀。全电池与对称电池测试表明,F-organic/Li2S层可以有效延长锂金属电池循环寿命。(2)利用原位反应在金属锂表面制备了具有梯度结构的复合保护层GCSEI。GCSEI由无机组分(Li2S+Li F)和有机组分(PVDF+PEO)构成,厚度约为100 nm。复合PEO后的GCSEI层柔韧且致密,可以有效减少锂负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梯度分布结构使得GCSEI层底部的高硬度无机组分有效抑制枝晶的生长,而有机组分缓解了锂负极体积变化所产生的应力应变。通过不同刻蚀深度的XPS分析证明了GCSEI层中无机组分的浓度由上至下逐渐升高呈梯度分布。Li@GCSEI具有较低的界面阻抗的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为3 m A cm-2、容量为2 m Ah cm-2的测试条件下可以稳定循环1000 h。与NCM811正极匹配组装的全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容量保持率为81.4%。本论文通过温和环保的方式制备了低界面阻抗、高离子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的原位有机无机复合人工界面层,大幅度提高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
其他文献
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将光催化治理废水技术推向了科研领域的前沿。二氧化钛由于具有稳定性高、价廉易得且毒性低的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光催化剂。然而,高的载流子复合率和宽的带隙制约了其在废水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亟需寻找有效的改性手段来克服这些缺陷。非金属修饰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改性手段,被认为有利于加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此外,硫铟锌具有可见光吸收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将其与二氧化钛复合有望拓展催化剂的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因其结构多样,比表面积大和稳定性高等优势而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和生物等领域。然而,目前报道的MOFs大多局限于较小的孔径(<5 nm),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构造多级孔MOFs(HP-MOFs)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常用的方法较为昂贵和耗时,形成的结构较脆弱,容易坍塌。鉴于此,本论文提出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快速构筑HP-MOFs的新方法。以M
新媒体环境下,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工具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媒体工具有诸多优点,但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中职语文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新媒体”潜在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提出加大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校园主题网站建设、完善网络监测机制、整合教学模式等中职语文教学延展与创新措施。
苯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主要以苯和乙烯经烷基化反应生成乙苯后脱氢两步法进行生产。相比传统工艺,甲苯与甲醇通过侧链烷基化反应一步生产苯乙烯工艺具有节能降耗、工艺路线短、原料成本低的优点。针对甲苯侧链烷基化制苯乙烯反应,目前已经证实该反应需要催化剂具有适宜的酸碱位点以及空间结构。层状复合氧化物(LDO)具有酸碱双功能特性以及层状二维结构,适用于催化甲苯侧链烷基化反应。本文以X分子筛为载
二硫化钼(Mo S2)因成本低、比表面积高等诸多优点常被用作助催化剂。它可与半导体材料如Cd S等复合,用于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促进太阳能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提供。然而,半导体相Mo S2存在活性位点少、电子迁移率低等缺点,构筑Mo S2多孔结构是一种可行的改性方式。本文借助多种硅模板调控合成得到不同孔结构的Mo S2,随后将其与Cd S复合,通过可见光催化析氢反应来评估其催化活性,探讨具有高效助催化
氢能的电化学能源转换技术有望实现全球能源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其中氢燃料电池的兴起就是一大趋势。相较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离子交换(碱性)膜燃料电池(AEMFC)能够使用非贵金属材料从而大幅降低成本。但碱性介质中的氢氧化反应(HOR)动力学明显慢于酸性介质,因此开发高效、经济的碱性HOR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理解碱性HOR机理,关联结构与性能。本文制备了不同结构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峻。大气集水可以从无处不在的大气水分中直接获取水,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集水方法。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在大气集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成型后吸附性能骤减。因此,制备一种MOFs成型吸附材料,尤其是在低水蒸气分压时吸附性能良好备受青睐。本文以具有规整有序大孔结构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丙烯酸酯(PA)为载体,在其内部原位生长具有高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催化剂,但由于贵金属储量稀少且价格高昂,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多功能电催化剂能在同一能量转换装置中实现多个电催化过程,有利于简化系统构建并降低成本。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且能同时加速氧还原/析出反应(ORR/OER)、氢析出反应(HER)的非贵金属多功能电催化剂迫在眉睫。本文首次使用价格低廉的金属有机小分子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DPPF)作为Fe源和P源
化工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氢气作为一种重要的低碳能源,燃烧过程绿色无污染,可代替化石能源,有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有效的制氢方式。目前在制备双功能碱性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电催化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所制得的催化剂价格昂贵且难以在大电流密度下长久有效的运行,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因
含硫柴油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脱硫处理。离子液体氧化脱硫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及脱硫效果较好等优点,但普通离子液体存在脱硫时间较长及不易回收等问题。对此,本论文研究了功能化离子液体在柴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本文共制备了两种脱硫体系,一种是由Co Fe2O4磁性纳米颗粒和磁性离子液体组成的磁性脱硫体系,另一种是温度响应型离子液体,选取30 wt%H2O2作为氧化剂,分别对初始硫含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