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松江府,自然灾害频发给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农村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灾害发生时更加缺粮;佃田租率高,高利贷盘剥严重,商人乘灾害之机囤积居奇,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困难。正是在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民众迫切需要社会救济。松江府的社会救济主要包括三大类。一、官方救济。政府主导开展的救济包括应急性救济措施,主要有蠲缓、赈济和抚恤三个方面。但是,应急性的救济措施并非长久之策,因此政府也开展了以仓储体系为重点的长效救济措施。在清代前中期的松江府,无论是常平仓还是社仓,都因为官方监管不力,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救济效果。到了清末,政府兴办积谷仓,由于改变了资金筹集方式,使得资金的来源变得较为稳定,且更加强调官府的监管作用,运行效果相对理想。但是,经费和物资挪作它用的现象依旧没有根本改变,这也限制了救济效果的发挥。二、民间救济。民间救济为补官方救济之不足而产生,它主要包括恤嫠、育婴和助葬三个方面。尽管三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救济事业的不断扩大,因资金短缺而出现了善举徭役化的倾向,使地方士绅渐失办理善业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救济的发展。在此情势下,官方资金的注入起到了一定的维持作用,置办田产为长久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变通筹资方式而采取愿捐等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三、宗族救济。清代松江府宗族开展救济的基础是族田。小规模族田通常为族中士绅管理或者轮管,较大规模族田则设立义庄等机构,由建庄者及其嫡系担任庄正进行管理。到了清末,族田的管理渐趋合理。清代松江府族田的经营大多采取出租的方式。宗族基于族田收入开展赡济族贫、资助婚丧嫁娶以及助教兴学等活动。限于经济实力和宗法观念,宗族救济主要惠及族内,更多的是限于嫡系群体,但在经济实力允许时也会给外姓贫苦以少量帮助。三大类救济间具有一定联系。政府支持民间和宗族开展救济,官方救济因经营管理的不足需要以官督民办的形式整顿积弊,民间救济为补官方救济之不足应运而生,但是在资金不足时也需要依靠官方的拨款。官方倡导、激励和保护族田的发展,宗族基于族田开展救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适量发挥着民间救济的作用。尽管清代松江府三类救济的配合难称紧密,并未实现区域内的有效整合,但是在稳定和发展地方社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清代松江府地区的社会救济,对于今天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训和启发意义。首先,社会救济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应当树立建章立制是有效开展救济前提的意识。最后,社会救济事业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参与,但是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处理好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坚持自己的监督管理者角色,杜绝直接插手干预顶,以防止官方化过程中产生腐败,最终致使救济事业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