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借款难和金融机构贷款难的矛盾仍普遍存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迭代升级,互联网与传统金融领域加速融合,持牌金融机构积极谋求转型,不断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背景和需求下,金融机构与类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模式层出不穷,助贷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助贷业务是持牌金融机构通过设计贷款产品,掌握核心风险控制流程,提供资金、获取收益,以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具备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及较好资产管理水平的机构(简称“助贷机构”)提供获客、初审、面签、贷后管理等服务的一种新兴业务模式。该业务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整合,从技术、数据、风险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对传统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可有效突破传统金融中介壁垒、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支付效率、适度分担金融风险。互联网与金融业双向渗透的趋势不断加速,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相较于传统业务模式,助贷业务产品设计更灵活、交易模式更为复杂,合作方众多,科技运用更为先进,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的难度更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源、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更具复杂性、隐蔽性、传染性的特点。监管机构和该业务模式下各参与方开始思考如何缓解信贷业务中的供需矛盾,有效预警助贷业务中蕴含的风险,及时实施风险防范措施,防止风险扩散,使该业务模式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各参与方共赢。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发展关系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介绍助贷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以该业务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合作方式为切入点,介绍各方合作的利益诉求与盈利模式,从而剖析了助贷业务各方实现合作的必然及发展趋势。从助贷机构整体和借款人个体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助贷业务的风险成因。继而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业务模式特点、监管政策演变趋势,运用业务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搭建风控模型,尝试性地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为该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最后总结了整篇文章的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贡献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