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长春大成集团以自主技术率先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以玉米为原料制备乙二醇(简称:玉米基乙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等聚酯工业的主要原料的工业化试验。玉米基乙二醇中含有少量丙二醇和丁二醇等多组分的二元醇,所以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业化聚合设备和工艺,共聚以乙二醇为主的聚对苯二甲酸多组分二元醇酯(简称:PDT)。也就是说,按重量比来看,PDT中还有三分之二的二元酸原料来自石油工业。本课题是受企业委托,探索现有聚酯原料中另外三分之二重量的二元酸,能否部分也来自于玉米工业(如:丁二酸(SA)),如能成功,这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减少对石油原料依赖性的国家战略,为大规模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工程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现有工业化聚合设备和工艺条件下,探索可用多少丁二酸来取代对苯二甲酸(PTA),共聚改性后的共聚酯纤维仍有优良的性能;本文也探索了少量萘二甲酸二甲酯(DMN)共聚改性后的共聚酯纤维的结构性能、可纺性及染色性能的变化。本文首先按常规PET共聚工艺将玉米基乙二醇(EG)和丁二酸(SA)或萘二甲酸二甲酯(DMN)进行共聚,制得一系列的共聚酯;研究玉米基共聚酯的制备工艺及第三单体的添加量对共聚酯的结构性能的影响,由此得到共聚最优比例选择:再通过DSC、红外光谱(FTIR)以及核磁共振(NMR)等测试方法对其结构和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分子链中引入SA后,共聚酯大分子链的柔顺性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Tg),结晶温度(Tc),及熔点(Tm)等均有所下降,同时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增加;而在大分子链结构中,引入DMN,大分子链的刚性增强,与引入丁二酸恰好相反。20升的聚合实验结果得出:当PTA∶SA的mol比为1∶1时,不加纳米二氧化硅的试样无法聚合,而加了0.1%纳米二氧化硅的试样聚合正常,得到的共聚酯的熔点在117℃,特性粘度为0.678 dL/g(具体其它性能有待深入开发研究)。实验结果还表明:含SA或DMN的玉米基共聚酯纤维用分散染料常温常压染色,其上染料、色饱和度、鲜亮度和光泽度均比纯PET在同等工艺条件下的染色效果好。综上所述,玉米基乙二醇完全可以用于共聚酯纤维工业;加入少量第三单体改性后的聚酯纤维的可纺性得到提高;且共聚酯纤维能够实现非高温常压染色,由此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共聚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