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流动人口的举家迁移,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开始出现。他们大部分出生在农村,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学习和生活,源于周遭环境的转变和对陌生城市的恐惧,以及对城市生活安全感的缺乏,他们的城市融入进展缓慢。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文化,使流动儿童远离原有的生活秩序,需要重新去适应一种生活,必然要面对城市融入的问题。从农村环境转变到城市环境,他们不仅需要心理上的适应,还要适应外界复杂的变化,如从方言到普通话、从陈旧的思想到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等。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迷失自己,难以明确自己的定位。此外,在城乡二元户籍制的区隔下,流动儿童因为其户籍地仍在农村,不能享受城市应有的医疗、教育福利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和医疗不公平等问题同样成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障碍。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完成良好的城市融入直接关系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从长远角度来看,良好的城市融入将会提高流动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并帮助他们与周围群体进行良性互动,会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具有高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合肥市包河区F社区为例从五个部分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对F社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现状的介绍与分析,介绍了F社区的简要概况后,分析流动儿童在居住环境、经济压力、入学情况、文化冲突、城市生活适应、身份认同、同辈群体排斥等方面存在的城市融入问题;第三部分则是说明F社区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不足、学习适应困难、同辈群体的排斥、社会支持不足等四个方面城市融入困境,其中的社会支持不足包括家庭支持不足、学校支持不足、同辈群体支持不足、政府支持不足和其他支持不足;第四部分是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模式分析,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分别从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维度,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以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帮助流动儿童完成城市融入;第五部分则是本文的结论与反思,对文章内容做了一个整体概括,并针对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加快教育政策与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市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