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母)展肌的肌力及维生素D受体与(足母)外翻关系的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足母)展肌肌力变化在(足母)外翻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的改变与(足母)外翻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40人。(足母)外翻患者20人(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平均46.15±4.67岁,BMI19.74-22.96kg/m~2,平均21.35±0.98kg/m~2,自愿受试者20人(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平均47.65±4.94岁,BMI19.34-22.75kg/m~2,平均21.10±1.01kg/m~2。以(足母)外翻患者为(足母)外翻组,以自愿受试者为对照组。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分别获取(足母)展肌、(足母)收肌最大等长收缩的百分比(MVIC%),比较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母)展肌、(足母)收肌MVIC%之间的差异;2、本研究共纳入20例,其中(足母)外翻组(均为女性)与对照组(均为女性)各10例。(足母)展肌标本取自我院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截肢患者的残肢。对残肢进行足持重正位片检查,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足母)外翻角>15°且跖骨间角<9°者归为(足母)外翻组,(足母)外翻角<15°且跖骨间角<9°者归为对照组。于残肢足舟骨结节后方1-2cm处取(足母)展肌标本,大小约5×5×5mm。取得(足母)展肌后保存于固定液(10%中性福尔马林)中,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足母)展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足母)外翻组与对照组(足母)展肌萎缩情况及(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之间的差异。结果:1.(足母)外翻组(足母)展肌MVIC%=89.07±1.02,(足母)收肌MVIC%=89.86±0.84;对照组(足母)展肌MVIC%=92.67±0.64,(足母)收肌MVIC%=90.02±0.66。(足母)外翻组与对照组(足母)展肌MVIC%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57,p<0.0001),表明(足母)外翻足的(足母)展肌肌力比正常足的(足母)展肌肌力降低;而(足母)外翻组与对照组(足母)收肌MVI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6,p=0.497);两组比较,年龄(t=-0.986,p=0.330)及BMI(t=0.795,p=0.432)无统计学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足母)外翻组(足母)展肌肌纤维明显萎缩。(足母)外翻组(足母)展肌肌纤维横截面积为(2795.57±210.25)μm~2,对照组(足母)展肌肌纤维横截面积为(3918.07±386.87)μm~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8.062,p<0.0001);(足母)外翻组(足母)展肌中每500个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染色阳性的个数为3.00±1.49,而对照组(足母)展肌中每500个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染色阳性的个数为15.30±3.30。(足母)外翻组与对照组相比,(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737,p<0.0001),表明(足母)外翻(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含量低于正常(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含量。结论:1.(足母)展肌肌力下降在(足母)外翻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含量降低与(足母)外翻的发生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脊髓损伤是最严重的创伤性疾病之一,不仅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永久性残疾,还会留下肌肉萎缩、慢性疼痛和尿路感染等继发问题。这些功能障碍由最初的原发性损伤以及随后发生的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继发性损伤引起。血脊髓髓屏障特殊的细胞结构及细胞间高度发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连接蛋白可以阻止外周循环中的物质进入脊髓,为脊髓组织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血脊髓屏障在脊髓损伤后早期被破坏,血细胞进入脊髓
目的:前床突是蝶骨小翼末端向后方突出的骨性结构,向下覆盖走行于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眼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床突上覆膜性结构,与后床突之间通过床突间韧带相连,以上结构构成的区域解剖关系复杂且脆弱,在手术中应当予以保护,同时前床突作为前中颅底交界的覆有被膜的骨性结构,是许多肿瘤及病变的好发部位,其骨质在手术中影响操作空间,安全地磨除前床突对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在神经内镜手
目的: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目前防治痛觉过敏的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传统的痛觉测定方法如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应用Pain Vision痛觉定量分析仪对RIH进行评估,并观察瑞芬太尼逐步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行椎旁神经阻滞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共154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使用0.5%罗哌卡因共15ml为对照组(C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复合100μg右美托咪定共15ml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复合10mg地塞米松为地塞米松组(S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后20min的Ram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real-time 3-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评估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结构,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不同术式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策略不同,每个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目前尚无CEA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统一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血小板强度对不同术式CEA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如何根据其选择CEA术式。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行补片CEA(carotid en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ESPB),椎旁阻滞(PVB)以及竖脊肌阻滞复合椎旁阻滞(P+E)在胸腔镜手术(VATS)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9名择期行VATS、ASA I-II级、年龄在18-8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前行ESPB,PVB以及P+E,神经阻滞均给予0.5%罗哌卡因20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主要指标为三组患者术后12,24,48
目的:这项研究对中国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数据的系统评价,评估分析我国目前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了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9项回顾性分析,2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2292名患者和1897条支架肢体。1564条肢体,总的初级通畅率为81.8%~100%,平均随访
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急症,主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弓部的动脉瘤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对于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手术。此类手术需在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经常发生,谵妄(delirium)作为神经并发症中的一种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谵妄的发生会导致ICU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术后死亡率增加,因此,要尽早筛选高危患者、尽
目的:术后谵妄是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一种急性脑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表现,它是伴有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下降,意识紊乱,认知能力改变或知觉失调的一种意识障碍,尤其以老年人更常见。这种意识障碍通常在术后短时间内(术后数小时到术后3天)出现,并随着时间进展存在病情波动。到目前为止,术后谵妄的发病机制依旧未有标准的统一结论,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术后谵妄也是心脏手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