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痛性肌萎缩(NA),又称Parsonage-Turner综合征(PTS),是主要累及肩部神经肌肉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肩部疼痛,继之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可伴有感觉缺失。年发病率约为1.64/10万人口,至今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病变部位可能在臂丛,病理活检证实病变神经存在轴索变性。该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多为正常,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肌电图检查和臂丛MRI检查,因其具有与继发性臂丛神经损伤相似的临床症状,导致该类患者多被误诊,故肌电图检查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目的:探讨NA的肌电图特点,以及肌电图检查在N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NA患者提供客观的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对照25例,NA患者19例。清洁受试者皮肤,采用丹麦Medoc公司产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和记录。1.神经电图及F波测定:(1)运动神经电图: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采用鞍形刺激器,将阳极置于阴极近端2-3cm处,分别在近、远端刺激所检神经,表面电极记录,地线置于记录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逐渐增加刺激量,获得最大波幅后,再增加20%-30%的电量进行刺激。记录CMAP潜伏期及波幅。(2)F波测定:将刺激电极的阴极放在近端,重复刺激20次并取最短潜伏期的平均值。(3)感觉神经电图:采用顺向刺激,刺激电极阴极置于近端,记录电极沿神经放置,余同上,记录SNAP波幅及SCV。2.针电极肌电图测定:采用同芯圆针电极进行记录,将针电极快速刺入肌肉。在放松状态,于多个部位观察自发电位并监听声音;嘱轻收缩,在肌肉的不同部位取20个MUAP,测定其参数;嘱大力收缩,测定募集电位。结果:1.近端刺激(Erb’s点)时,病例组患肢腋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潜伏期轻度延长,P<0.05,运动波幅明显减低,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潜伏期、运动波幅变化不显著,P〉0.05。2.远端刺激(腕部)时,病例组患肢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潜伏期、MCV、运动波幅、F波潜伏期未见显著性变化,三者均P>0.05。3.远端刺激(腕部)时,病例组患肢正中神经、尺神经SCV变化不显著,p>0.05;正中神经感觉波幅减低,P<0.05,而尺神经感觉波幅变化不显著,P>0.05。4.近端刺激(Erb’s点)时,病例组中远端肌肉受累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潜伏期轻度延长,运动波幅明显减低,P<0.05。5.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时,病例组三角肌、拇短展肌自发电位出现率增高,P<0.05;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P<0.05,平均波幅增高,P<0.05;募集电位减少发生率增多,P<0.05。6.近端刺激(Erb’s点)时,病例组各神经运动神经电图异常率不同,P<0.05;不同肌肉肌电图异常率不同,P<0.05。7. MCV、SCV、F波、EMG四种电生理检查异常率比较,χ2=36.299,P<0.05。结论:1.病例组中,腋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波幅明显减低,运动潜伏期轻度延长;三角肌、拇短展肌的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且三角肌损害较为严重,提示PTS以上肢近端神经肌肉损伤多见,且运动神经纤维损伤以轴索变性为主。2.病例组中,正中神经的感觉波幅减低,感觉传导速度正常,提示PTS感觉神经纤维以轴索变性为主,且病变部位位于脊神经节远端。3.病例组中,正中神经、尺神经的F波潜伏期在正常范围,提示F波潜伏期在PTS中的诊断价值可能有限。4.病例组中,各神经肌肉异常率不同,以腋神经、肌皮神经、三角肌异常率较高,提示可疑PTS应侧重于近端神经肌肉的检查。5.MCV、SCV、F波、EMG四种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