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向肝性血流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后的向肝性血流途径及起始血管、交通支的形成及其形成方式、形态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正确全面的治疗方法提供良好的依据,并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外科诊治中,通过了解门静脉系统的向肝血流动力学状态,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术式选择、术后随访、并发症预测及预后判断,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方法:  患者在有经验的技师指导下仰卧于CT(co mp ut ed to mo gr ap hy)扫描床,头先进,水平线定于剑突下,纵线为前正中线,由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巡诊,检查前禁食至少6-8h,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泛影葡安1000 mL以充盈胃肠道,行常规血管增强扫描,并训练受检者屏气配合呼吸。扫描设备Philips Brilliance64排128层螺旋CT,使用128X0.625mm的探测器,扫描层厚0.625mm,机架转速0.27s/转,FOV365mm,管球电压120kV、管球电流300mAs、螺距为0.16。扫描后轴位像均行1mm重建,层间距1mm。从膈顶至肝下缘分别行平扫、动脉期增强、门脉CTA及延迟扫描,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比醇(350mgI/ml),注射速度为3.5ml/s,总量为100-120m1,于开始注射后20s、60s、5min分别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将原始扫描数据传至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EBW)工作站。研究结果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a=0.05为检验标准,判断差异是否有显著性。  结果:  1、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对照,证实门脉高压后存在向肝血流,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经卡方检验后,P<0.05,并且通过检出病例与DSA金标准对比,B超的检出病例量较高;MRI对于软组织成像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其受呼吸、运动的影响比较大,扫描时间长,且禁忌症较多,因此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多层螺旋CT能比较好的显示血管全程,对于比较细小的侧支循环亦能清楚的显示,多种重建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血管成像上的优势逐渐突显,且多层螺旋CT筛查出的例数与DSA符合率较高,在向肝血流的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优势。  2、离肝、向肝血流性别、年龄差别:在40份离肝血流病例及20份向肝血流病例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离肝血流患者年龄分布在40-60岁之间;向肝血流患者分布在30-50岁之间,经卡方及t检验,离肝及向肝血流患者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在年龄上存在差异。  3、向肝血流与离肝血流的原发病存在差别。  在原发病上,离肝血流与向肝学流的原发病多为肝炎后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离肝血流原发病以肝硬化为主,向肝血流以原发性肝癌为主,还有部分向肝血流原发病为肝纤维化。  4.门脉高压后向肝血流与离肝血流的门静脉直径存在显著差异,较大的附属血管直径不存在差异。  结论:  1、近年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了少见向肝血流,在向肝血流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多层螺旋CT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2、离肝及向肝血流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在年龄上存在差异;  3、离肝及向肝血流的原发病存在一定差别;  4、门脉高压后向肝血流与离肝血流的门静脉直径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制备出能运载YCD/Cx26双质粒的纳米阳离子微泡;分析载双质粒的纳米阳离子微泡结合超声辐照进行基因转染的有效性;探索上调膀胱癌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26(Cx26)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