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激光针灸,是一种通过低功率激光束的光能量直接作用于穴位,从而达到穴位刺激的治疗方法。目前,激光针灸在临床的应用渐趋普遍,从医学期刊中,大部分文献研究都针对激光针灸治疗痛症如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关节炎、肌肉骨骼疾病,皮肤病如:痤疮、湿疹、皮肤溃疡、割伤、擦伤、减退疤痕,脑中风等等。检索近五年内国内、外关于激光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文献研究,却十分有限,未发现关于激光针灸与传统针刺疗法的脑性瘫痪疗效观察。鉴于激光针灸对其它疾病的研究发展,故本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对于脑性瘫痪患儿来说,传统针刺治疗过程通常是痛苦的,激光针灸的应用不仅无菌,更是无痛苦的治疗,假如激光针灸能取代传统头皮针法,并且广泛推广,无痛针灸治疗定必令更多家长易于接受或尝试此法,令更多患儿受惠。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并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外,比较传统针刺法、激光针灸法、和传统针刺法联合激光针灸法共同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情况,目的在于了解激光针灸对脑性瘫痪患儿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通过本研究以探讨传统针刺法和激光针灸疗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为患儿探寻更现代化、无痛苦的治疗新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由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1-4岁的脑性瘫痪患儿,以及香港医芦中医中药堂就诊的合资格受试对象共167例。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淮患儿共120例,分成三组,结果进入统计的共105例,A组36例,B组34例,C组35例,退出或因事而脱落研究共15例;三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行为教育、音乐心理治疗、中药相合的水疗、视听教育、感觉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再配合采用传统针刺法,B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法联合激光针灸法,C组采用激光针灸法。治疗以20天为1个小疗程,每个小疗程后休息10天,共治疗3个小疗程。分别在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进行Gesell发育商数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患儿情绪EQ、睡眠质量、头颅fMRI检查,评价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水平、社交生活治理能力、大脑影像学结构情况,从而求证激光针灸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否取代传统针刺法。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三组患儿的性别、入组年龄、入组体重、入组头围、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患儿情绪EQ及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三组患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Gesell量表中的各项发育商数,只有精细运动DQ,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语言行为DQ、个人—社交DQ分值,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比较患儿治疗后A、 B、C、D、E区和总分,当中,A、B区和总分亦是以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测试量表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A区三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和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B组提高的比较最为明显。三组患儿情绪EQ、睡眠质量于治疗后,进行组-组单因素方差检验,组间T检验,A组治疗前后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组却在治疗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头颅FMRI检查,A、B、C三组间患儿治疗前后的fMRI的统计参数图(SPM){T}值,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A比B组(PA-B=0.001),A比C组(PA-C=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单纯针刺对fMRI成象信号增强不及单纯激光针灸法,也不及联合疗法;而B比C组(PB-C=0.015,p>0.01),并无统计学意义,即B(?)C>A,提示B和C组的治疗针对fMRI成象信号提高有相近似的效果。在fMRI图像上,B组患儿的灰白质界限明显比A组和C组的清楚度高,而C组的基本灰白质界限又比A组的清楚度相对高。结论:综上结果分析,说明传统针刺法对脑性瘫痪的粗大运动的发育、精细运运的发育、姿势协调控制等方面都比较激光针灸治疗有明显的疗效。虽然激光针灸不能取代传统针刺对脑性瘫痪的疗效;但是,它对患儿情绪EQ和睡眠质量却有显着的改善作用;fMRI结果除了肯定了传统针刺法对本病的运动功能康复的重要性,亦提示了激光针灸联合传统针刺法可能对其脑组织修复、改善脑内病灶有利、刺激脑部神经代偿功能,比单纯使用传统针刺或激光针灸有更显着的作用,其使脑部细胞生成,比起传统针刺的单纯改善外围微血管循环,然后间接地增加脑部的血流灌注。激光针灸的成效来得更快、更直接,说明两法可以互补不足。激光针灸对脑性瘫痪的治疗起着另类的疗效优势,亦能为我院提高科技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