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作为心理学界探索已久的问题,诸多学者已通过相关的理论进行解释。但对体育活动中的攻击行为,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在小学体育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肢体冲突,甚至会转变为相互间的攻击行为,这将对上课秩序和儿童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作为体育教师,有能力也有义务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力求通过教学干预,降低学生攻击行为事件的发生,使学生能健康、有序、和谐的开展体育运动,享受和谐校园体育的快乐。研究目的:了解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现状,分析体育活动中产生攻击行为的主客观原因。通过教学干预策略,减少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攻击行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各8个班,总计864人。研究过程:采用12条目攻击问卷调查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结果发现四种攻击行为倾向维度(躯体、语言、愤怒、敌意)在群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存在进行教学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随即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体育课堂教学干预。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借助《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教学干预成效。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的MHT测试总分平均分为25.045分,要低于对照组29.186。干预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诸多方面得分有较多下降。研究结论:具有一定攻击行为倾向的学生,容易在体育活动这一特殊情境下突显出来。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运动心理学干预和德育干预,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攻击倾向,从而避免攻击行为的真正发生。通过行为认知和心理认知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焦虑因素,使得学生减少相互间的肢体冲突,从而降低攻击行为事件发生的概率。让学生以平和健康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