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脑梗死均隶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范畴,发病率和致残率高,早期检出和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的评估脑血管狭窄的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但这些检查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乃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进行管腔成像,而且能够直观显示管壁结构,目前已成熟应用于颅外颈动脉,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近年来,随着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的快速研发,HRMRI已日渐服务于颅内大动脉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为颈内动脉在颅内的直接延续,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最易侵及的血管,据报道,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国内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那么,HRMRI在评估颅内大动脉狭窄方面的效力如何?另外,日常工作中,临床医生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即严重程度匹敌的血管狭窄,部分患者出现了脑梗死,而另一部分患者则仅表现为TIA,该现象如何解释?究竟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在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中有无差异?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研究囊括两方面的内容,旨在探讨HRMRI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及MCA狭窄程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脑梗死和TIA中的差异。目的探讨HRMRI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55例经MRA或CTA证实为MCA M1段不同程度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7-68岁,平均44.8岁。所有患者均行MRA、HRMRI和DSA检查,间隔时间平均3.4天。以DSA为金标准,结合MRA分析HRMRI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55例患者有55支大脑中动脉(MCA)在MRA、HRMRI和DSA上均发现管腔狭窄。其中有46支血管在HRMRI和DSA上测得的狭窄程度一致,符合率为83.6%(46/55);MRA相较HRMRI诊断偏高率为61.8%(34/55);HRMRI、DSA及MRA上测得的狭窄率分别为(70±17)%、(68±19)%、(85±20)%,HRMRI与DSA的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2, P=0.233),与MRA的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4, P=0.000)。对HRMRI和DSA测得的MCA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r=0.893(P=0.000,Pearson法);对HRMRI和MRA测得的MCA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r=0.602(P=0.000,Spearman法)。以DSA为金标准,HRMRI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Kappa值为0.773;以HRMRI为参考,MRA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Kappa值为0.355。结论HRMRI在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方面与DSA具有良好一致性,且能够避免MRA高估血管狭窄程度的缺陷,较真实的反映脑动脉狭窄情况。目的应用HRMRI研究责任血管为MCA的脑梗死和TIA患者MCA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3年9月连续入组经MRA或DSA证实的症状性MCA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91例,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狭窄段进行HRMRI检查,测量并计算血管狭窄率,并加扫DWI、T2WI及黑水序列明确有无脑梗死。结果7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梗死患者46例,HR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1;TIA患者32例,HR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 P=0.92>0.05)。结论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脑梗死与TIA患者,其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狭窄程度并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