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科学最大程度地造福社会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为了让这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传播活动,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利用网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网络虚拟社区更是让科学传播事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文以泛科技类网络社区果壳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的发展之道。论文首先从现实语境出发考量了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资本在当今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目前已成为科学传播事业的重要力量,大众媒介是科学传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也成为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爱好者的摇篮。同时,论文厘清了科学传播理念从PS到PUS再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转变过程,指出在Web2.0时代,网络虚拟社区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发展科学传播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笔者从文本的建构、互动的实现和品牌的塑造三个方面分析了果壳网在科学传播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果壳网站在科学青年的视角,用感性化的语言让社区成员在浏览文本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技术的整合让受众接触到一种全新的科学传播文本。果壳网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激发了社区成员对科学的兴趣,保持了网民对社区的忠诚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刺激了科学信息在全社会的传递,创造了一种分享科学知识的轻松氛围。通过整合营销的手段,“果壳”现已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品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果壳品牌的文本也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最后,笔者对果壳网的科学传播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其虽然通过三大传播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从传播内容来看,编译作品过多、原创信息所占比例偏低使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危机;从传播方式来看,“趣味科学”的度难以把握,科学传播泛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从传播效果来看,果壳社区的科普狂欢并没有使全体社区用户的科学素养得到整体提升,不同用户之间的知识鸿沟正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笔者指出,利用网络虚拟社区进行科学传播不仅需要进一步细分科学传播的受众群体,打造一支专业而又富有激情的科学传播团队,还需要妥善地挑选传播内容,引导社区成员的行为,弘扬理性、思辨的科学精神。惟其如此,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事业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建设中国创新型社会这一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各级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类似于神经元的处理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的非线
本文以高放废物处置地学信息库系统运行环境搭建-预选区数据库建设-数据应用表述功能开发为主线,在介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地学信息库开发主要过程的基础上,利用C#与SQL
介绍了石油库铁路油品接卸系统中,以滑片泵替代水环式真空泵,即使用滑片泵与离心泵结合的卸油工艺,并对其原工艺流程做了局部的改进,以更有利于实际操作。
针对地震波多分量进行速度分析的技术进行讨论,引入选择性相关法理论,利用精确速度时差方程,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充分利用C++提供的友好界面和Fortran语言在算法方面的优势,
提出了一种针对语音信号处理的数字闭环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系统的设计,详述了数字闭环自动增益控制原理、电路设计与实现。设计中采用一款适用于语音
为探讨一类RFID标签芯片与缝隙天线的快速匹配规律,矩量法研究了弯折缝隙天线的阻抗随其几何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到了阻抗实部与虚部随几何参数变化的曲线.对于一类RFID标
围绕用户可视化操作工业机床为目标开发LCD触摸屏系统。该系统硬件主要由以SAMSUNG的ARM7处理器S3C44B0X为核心的核心板以及外围设备带触摸屏液晶显示模块OCMJ15x20D组成。基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构造带岩矿石中铀、镭测定结果的初步研究发现,铀矿(化)体中铀、镭平衡系数趋于1,而区内铀含量较低的水系沉积物、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等显示较强的偏镭特征
分析了影响变磁阻转速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幅度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输出信号幅度的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将圆盘上的圆孔改为矩形孔,或者在圆孔中放置永磁体可以显著提高变磁
通过对粤北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分析,结合近年来在希望铀矿床西部外围开展的找矿勘查成果,笔者认为区内铀矿床定位于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三位一体"的成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