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观点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大陆板块内部,整体稳定升降,属于断裂不发育的克拉通盆地。近年来,随着油气等资源勘探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和盖层断裂构造发育而且长期活动,断裂与油气等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密切相关,定义为“类克拉通盆地”较为准确。迄今为止,关于盆地基底和盖层断裂的分布、类型、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等尚缺乏系统研究,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研究也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大陆板块内部,整体稳定升降,属于断裂不发育的克拉通盆地。近年来,随着油气等资源勘探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和盖层断裂构造发育而且长期活动,断裂与油气等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密切相关,定义为“类克拉通盆地”较为准确。迄今为止,关于盆地基底和盖层断裂的分布、类型、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等尚缺乏系统研究,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研究也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为指导,以盆地构造演化为主线,采用野外与室内资料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盆地内断裂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开展断裂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开启封闭史研究,探讨断裂与油气成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典型实例,揭示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建立断裂控藏模式。根据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并结合前人成果,在盆地基底识别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四组基底断裂,这些基底断裂在中新生代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盆地盖层经历了加里东运动以来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周缘构造变形强烈,西部形成前陆冲断褶皱带、南北两侧形成对冲断裂带,东部表现为翘曲褶皱断裂带,中部广大区域为向西倾的单斜构造。通过对盆地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识别出盆地级显性断裂49条,坳陷级显性断裂93条以及大量区带/圈闭级断裂。这些断裂按走向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按规模可以分为盆地级、坳陷级、区带级和圈闭级;根据力学性质,可分为挤压型、张剪型和剪切型。大部分断裂受基底断裂控制并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盆地级断裂主要为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大部分发育在边缘并控制盆地边界;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发育在盆地内部,以共轭的形式展布,其活动性相对较弱,以区带级和圈闭级断裂为主,普遍近于直立,多具有走滑性质。认为盆地内还存在变形程度较弱的隐性断裂,也称“隐藏式”断裂,是区域应力场变化和基底断裂弱走滑活动作用下,盖层中产生的弱变形线性构造带,常由于变形程度较弱,缺少典型断裂识别标志而被忽略,一般表现为密集发育的裂缝带、地质体如隆起、坳陷、砂体、圈闭等的规律排列、震源、泉水、热源等的线性展布。提出了对盆地内隐性断裂辨别方法,并初步识别出了34条隐性断裂,其中25条位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中部单斜带地区。隐性断裂按走向不同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按照规模分为盆地级、坳陷级、区带级和圈闭级。认为隐性断裂的演化分为早期稀疏裂缝发育期、早中期雁列式裂缝发育期、中期主断裂面断续形成期、中后期主断裂面壮大期以及后期主裂面贯通期五个基本阶段。盆地的隐性断裂大部分处于演化的早期-中期阶段,对盆地构造格局,地形地貌的分布、沉积体系展布以及油气的运聚都有重要影响。各期次构造应力场与断裂演化关系密切,在晚侏罗-早白垩阶段,主要烃源岩皆处于生排烃高峰,此时盆地内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处于开启状态,两者有较好的匹配性,频繁的断裂活动是油气疏导、聚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并对油气藏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影响,认为断裂控制沉积相带和砂体的发育与展布,影响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改善地层储集物性和渗流能力。断裂与裂缝、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等介质相互配合,组成不同的输导体系,进而对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在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调整的全过程中发挥了多种作用,形成了多种与断层相关的油气藏,盆地周缘主要分布背斜和断裂型油气藏,内部则主要以断裂-岩性共同控制的油藏为主。建立了10种断裂控藏模式:1.远源成藏模式、2.远源成藏模式、3.近源成藏模式、4.多源复合成藏模式、5.上生下储成藏模式、6.源内聚集成藏模式、7.跃层爬升成藏模式、8.一源多藏复合成藏模式、9.油气共存成藏模式、10.抬升剥蚀成藏模式。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条带状、串珠状、网格状、X共轭状分布。断裂分布区、多组断裂的交汇处等区域往往是油气聚集区,是今后勘探的应关注区域。
其他文献
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代表着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导向性能依赖于内部稳定平台的测控精度,研究复杂钻井条件下稳定平台高精度、高可靠性测控技术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别从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重力工具面角动态测量、稳定平台准确控制和测控系统故障处理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内容简述如下:1.设计了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原理样机及多种典型扰动的模拟测试方法
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石油生产基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荒漠化明显,石油污染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亟需开展相关修复技术研究。微生物强化技术中,外源或复投回土壤的原位筛选菌株很容易与强大的本源微生物产生竞争关系,从而失去生态位,难以达到预期修复效果,因而另一种依靠本源微生物增殖降解石油烃的生物刺激技术应运而生。但是,在投加生物质及营养源时,人们欠缺对本源微生物群落的了解,对投加量及投加频次存在盲目性,对降
功能梯度形状记忆合金(Functionally Graded Shape Memory Alloy,FG-SMA)兼具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FGM)、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和复合材料的多重特性,在智能材料与结构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FGSMA的力学行为及尺度效应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非线
蛋白酶在多个工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在一些相对极端条件下的低活性和不稳定性,严重阻碍了蛋白酶的进一步商业化开发和工业化应用,寻找理化性质优异的蛋白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相对独特的生态环境(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等)赋予了海洋微生物特殊的代谢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从中发现新型蛋白酶的可能性。本论文以实验室前期从胶州湾海洋沉积物(中国黄海,36°09’N,
山东东部近海日青威盆地发育在苏鲁造山带之上,主体呈NE向展布,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晚中生代裂陷盆地,其以独特的巨厚深水浊积岩、黑色硅质岩与粉砂岩互层区别于周缘同期的胶莱盆地、北黄海盆地和南黄海盆地。该区域经历了从古特提斯域碰撞造山到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多期次构造转换,且包含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动力和减薄机理的重要信息。本论文以山东东部近海日青威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在野外考察资料、地球化学资料以
LNG-FSRU(Liquid Natural Gas-Floating Storage and Re-gasification Unit)作为沿海LNG的一种新的接收方式,以其安全性、灵活性以及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得到业界的关注。通过对其再气化工艺整体方案及关键设备的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实现气化工艺及换热器的整体优化,对LNG-FSRU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研究了
彭水地区是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多口页岩气井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证实了该区海相页岩储层中巨大的资源潜力。与涪陵等地区超压页岩气藏相比,彭水地区页岩气藏压力系数较低(<1.2),属常压页岩气藏,单井产气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常压页岩气储层在孔隙结构和含气性方面与超压页岩气储层存在哪些差异?这需要对常压页岩气储层的成储机理和赋气机理这个两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彭
致密油已成为我国最为现实的非常规战略性接替能源,其高效开发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但致密油储层压裂后基质-缝网双重介质物性差异大,提高采收率面临大裂缝窜流严重、储层能量衰减迅速、基质原油动用困难的挑战。合理调控大裂缝、扩大基质动用范围和排驱效率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提出了“大裂缝适度调控、兼具基质渗吸排驱”的提高采收率化学体系研发方向,研发了兼具提高波及和渗吸排驱的软体颗粒活性流度控制体系:0
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能够极大的缓解全球能源供应的压力,且已经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推广新能源。众所周知,页岩气开采必须采用大规模水力压裂进行储层改造,才能实现经济高效开采。然而,大规模水力压裂极易引起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且压裂后很难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为解决页岩气开采中环境污染和储层改造效果差的负面难题,液氮无水压裂作为一项潜在的全新压裂技术,为页岩储层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其
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成为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深水油气储层存在高温高压高含硫且缝隙复杂等特点,在深水领域,气体侵入到钻井环空中引发溢流是井喷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勘探开发水深的不断增加,气体进入隔水管底部海底井口位置处附近由于环空面积增加等因素导致体积缩小,溢流量减少,很难进行监测。在隔水管底部泥线附近安装声波气侵监测装置是进行早期气侵监测一种有效方式。在气体进入到隔水管底部海底井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