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意外”是指上市公司的年度或季度实际报告盈余与分析师最近的年度或季度盈余预测的差异,也可以理解为预测偏差。负的“盈余意外”就是企业实际报告盈余低于分析师盈余预测。国内外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股票价格对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及上市公司的盈利宣告有较高的敏感度:即证券市场通常以迅速上涨的股价来对高于预期的盈利发布(即正盈余意外)作出反应;同时出现负盈余意外的公司(即发布盈利低于盈利预期)将承受股价短期内的大幅下跌。所以,管理层会受到来自证券市场的业绩预期的压力。因此,管理层具有采取措施以规避负盈余意外(使报告盈利达到或高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动机。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规避负盈余意外的动机,国外主要是从机构投资者股权,利益相关者隐性契约要求,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企业的成长性预期,诉讼风险等公司特征方面来检验管理层规避负盈余意外的动机。而目前国内研究尚为空白。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规避负的“盈余意外”的动机,旨在探讨热衷于规避负的“盈余意外”的上市公司具有何种公司特征。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及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选取了沪、深两市2006~2007两年1000多个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利益相关者隐性契约要求、盈余的持续性、预期成长性、被关注程度,公司规模等不同的公司特征设置一系列动机变量,利用二分类的logistics模型,对这些公司特征和管理层规避负盈余意外的动机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检验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规避负盈余意外的动机。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成长预期越好的公司的管理层更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负的“盈余意外”;盈余持续性较好的企业的管理层更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负的“盈余意外”;利益相关者的隐性契约要求越高,管理层越有动机规避负的“盈余意外”;另外,企业规模越大,预测环境越稳定,管理层越倾向于规避负的“盈余意外”。本文的研究对于管理层行为的监管有一定启示意义,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