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过程所涉及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人中,谁是翻译主体呢?长久以来,这一直是中国和西方翻译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并引起了很多学者、翻译理论家和评论家的关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对《红楼梦》前八十章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作为研究的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出”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明确描述出在《红楼梦》章回目录翻译过程反映出的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及戴乃迭的时代历史背景、宗教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翻译策略及其个性、立场、心理禀赋和道德因素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即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目录翻译具体过程中是如何得以充分展现的。这样具体的认知可以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希望对《红楼梦》的章回目录的译本作深入的研究,能为日后中国经典古籍的章回目录翻译提供更多的有用借鉴。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对《红楼梦》前八十章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作为研究的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出”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明确描述出在《红楼梦》章回目录翻译过程反映出的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及戴乃迭的时代历史背景、宗教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翻译策略及其个性、立场、心理禀赋和道德因素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即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目录翻译具体过程中是如何得以充分展现的。这样具体的认知可以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希望对《红楼梦》的章回目录的译本作深入的研究,能为日后中国经典古籍的章回目录翻译提供更多的有用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