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量从一而生。这句话可以用在粉丝身上,一个粉丝的产生,可以用她的热情感染他人,产生无数的粉丝。我国的粉丝文化现象发端于2005年,凭借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催生出民选的“明星”,建立了粉丝主题网站和贴吧,产生了职业粉丝,诞生了以粉丝名称命名的慈善基金······粉丝文化纷繁复杂,粉丝对偶像文本的消费行为既体现鲜明的主动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粉丝现象全球瞩目。粉丝是受众中最具辨识力,最挑剔的文化产品消费者。粉丝文化也是大众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众文化。做粉丝是一个心理极度愉悦的过程。只有偶像文本给粉丝以愉悦才能使粉丝进而喜欢然后热爱进而疯狂。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会给偶像文本赋予不同于其他文化文本的意义。前者的心理过程和后者的文化赋义(signifying)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和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我们可以观察到三种作用机制的共同作用。无论是偶像文本本身还是其作为载体的作品内容都突出的表现出身体,也就是性的重要位置。粉丝不仅仅是为偶像的魅力所折服,粉丝们还认为偶像身上的魅力粉丝也同样具备。偶像文本所具有的“移情”功能,能让粉丝沉浸其中,成为他们到达“第三空间”的主要途径。这很好地解释了粉丝在追逐偶像文本中出现的疯狂行为正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粉丝无法独立于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体系而存在,无法控制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只能在消费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真正属于自己意义的生产。亚文化的产生将对主题文化形成冲击,但是粉丝也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粉丝们经常大量购买大众文化产品,并且文化工业藉此获得宝贵而又免费的关于市场趋势和偏好的反馈。所以粉丝文化对于大众文化是归属关系,也是矛盾关系。作为粉丝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两个重要环节——粉丝和传媒进行着智与力的博弈。大众传媒通过偶像制造的商品化收编粉丝,而粉丝通过“盗猎”和“拼贴”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商品性和消费的刺激使粉丝失去理性,所以要回归理性就要粉丝增加媒介素养学习,大众传媒要担当起社会公器的责任,提纯偶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