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而言,“慢行空间”自古有之,描绘宋代街道的《清明上河图》即是最好的例证。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数量不断增长,慢行空间在快速机动化趋势的挤压下逐步衰落;同时,快速城镇化进程掀起新城建设热潮,以机动车可达性为导向的新城开发缺乏对人性尺度的考虑,慢行空间被大街区、大广场所取代。面对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镇的低碳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低碳绿色出行成为必然要求,慢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重新得到重视。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从城市设计的应用视角出发,梳理与总结新城慢行空间构建的设计要素组织体系,并结合中国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探讨在不同规划层次下新城慢行空间设计要素的控制方法与内容,以此形成新城慢行空间的规划实施框架。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本文对慢行空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一种适合居民户外步行与骑行自行车的舒适性空间场所(Walkable and Bikalbe Space),包括点状的标志性节点、线性的街道(廊道)、块状的街区(社区)等物质性空间,是一个城市(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结合对慢行空间的构建模式、国内外慢行空间构建的成功案例等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发现慢行空间在功能、形态上都有别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构建慢行空间的基本设计要素可分为目的地(Destination)、距离(Distance)、多样性(Diversity)、密度(Density)和体验(Experience)等五大类,最终形成“4D+E”的“基本要素——具体要素”的新城慢行空间设计要素组织体系与测度方法,并提出了不同规划层次下新城慢行空间的规划实施框架。 最后,以溧阳南部新城为例,结合当地发展背景、总体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等,运用本文所提出的“4D+E”设计要素组织体系与规划实施框架,提出了适合溧阳南部新城慢行空间发展的规划策略、控制内容及规划方案等。结果表明,“4D+E”设计要素组织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溧阳南部新城慢行空间的发展要求,各要素也在不同层次的规划中得到了体现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