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和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两组患者在接受第二次手术时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生存差异。方法搜集自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残胃癌患者及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定义不同,分为残胃癌组和残胃复发癌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第二次手术时的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相关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则用?x±s表示,如满足方差齐性,检验方法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方法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预后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方法比较生存有无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残胃癌组40例,残胃复发癌组53例。40例残胃癌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2.3:1.0;53例残胃复发癌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4.9:1.0。男性均多于女性。手术年龄上,残胃癌组初次手术平均年龄40岁,残胃复发癌组52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平均年龄62岁,残胃复发癌组56岁,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在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方面,残胃癌组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以Billroth-Ⅰ为7例(占17.5%),以Billroth-Ⅱ为31例(占77.5%),胃食管吻合2例(占5.0%);残胃复发癌组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以Billroth-Ⅰ为20例(占37.7%),以Billroth-Ⅱ吻合为16例(占30.2%),胃食管吻合16例(占30.2%),Roux-en-Y吻合方式1例(占1.9%)。两组患者在初次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组织学方面,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好于残胃复发癌组[分化良好型:52.5%(21/40)比18.9%(10/53),P=0.001]。残胃癌组及残胃复发癌组患者肿瘤均多发生于吻合口部位,分别占65.0%及73.6%。术后生存方面,残胃癌组第二次手术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大于胃癌复发组的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残胃癌组40例手术患者中,29例(72.5%)行根治性切除术,11例(27.5%)行姑息性手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大于行姑息性手术的1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胃复发癌组53例手术患者中,40例(75.5%)行根治性切除术,13例(24.5%)行姑息性手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大于行姑息性手术的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残胃癌易发生于Billroth-Ⅱ术后;2.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肿瘤均好发于吻合口部位;3.残胃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二次手术预后均好于残胃复发癌;4.行手术治疗的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患者,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有助于提高生存期;5.尽早发现、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改善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