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初叶以来,独龙族文面习俗在不同统治阶级的治理下,一步步变为“象征符号”,其象征意涵也随着政权的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回顾既有关于“象征符号”的研究,多以静态、扁平化的视角看待其所研究的各种“象征符号”,罕有将研究视角设立为考量“象征意义”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所发生的相应改变。本文尝试避免这种单一化的研究取向,采用历时性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整理相关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收集到的材料,共分三个历史阶段梳理文面习俗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成为具有不同意涵的象征符号的,并剖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不同象征意义的深层原因。本文以维克多·特纳的“象征符号”、米歇尔·福柯的“话语”以及皮埃尔·布迪厄的“象征资本”为理论依据,论证了作为象征符号乃至成为一种象征资本的文面习俗历时性的意涵变化实则为治理政策变化的外显性表现形式,象征意义会随着权力变化的需求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政权以不同的策略影响着文化习俗话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