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量有机物质的生产使用,越来越多的有机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中,带来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归趋,生态毒理效应,分析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是评价有机污染物危险性的基础。本论文基于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临界浓度,研究了其毒理动力学、临界浓度和生物富集因子之间的关系,评价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还有利于深入地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机理,为评价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性,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有力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了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应用毒性比率判断了这五种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模式;然后通过实验测定其在斑马鱼体内的临界浓度,探讨了临界浓度与生物富集因子及疏水性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测定其动力学常数,深入探讨了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机制。论文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实验测定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值,应用毒性比率计算其剩余毒性,判断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对硝基苯酚和邻硝基苯胺属于反应型化合物,邻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和邻硝基苯酚属于麻醉型化合物。(2)研究了实测临界浓度与预测临界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化合物的电离作用、在机体中的代谢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损耗,使实测的临界浓度值与预测值产生一定的差异。对于麻醉型化合物,如邻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邻硝基苯酚,临界浓度值较高,其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生物富集因子。对于反应型化合物,如对硝基苯酚与邻硝基苯胺,临界浓度值较低,这两种化合物的毒性不仅仅与生物富集因子有关,还与化合物的反应性有关。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模式不同,导致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临界浓度值存在一定的差异。(3)通过为期十天的毒理动力学实验,测定了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计算了毒理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前48小时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浓度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但48小时后在斑马鱼体内基本达到了平衡状态。对本实验所测的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消除速率常数与半衰期和文献报道的三硝基甲苯在(TNT)在杂色鳉和紫贻贝体内的消除速率常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在鱼体内的消除速率近似一致,但与其在贝类体内的消除速率差异很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物种的生物转化和新陈代谢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