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恶化已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利剑。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人类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世界观。其中有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古代哲学来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先秦时期的生态智慧。生态审美是相对于此前的非生态审美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方式与审美观。当我们回顾中国先秦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发现,先秦时期有丰富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的相互活动中也出现了“生态审美”的萌芽。“四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突出的自然观,也是贯穿该时期的主要线索。四时演化是作为自然意义上的天的最根本属性和规则,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育焉!”其演化主要表现为星象、气象的变化,以及生物的荣枯。先秦时期,四时思想成为探究四季更迭与自然界各种生物(侧重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物),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和准则。农业生产作为先秦时期最主要的生长方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认识到气候的变化与动植物的生活周期的密切联系,并开始从自然节律方面深入具体地把握了动植物生长与时节、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经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这些均可称之为传统的生态知识。这些传统的生态知识为先秦诸子构建自己的理论主张提供了基础。尽管先秦诸子没有自觉的生态观,但是在其言论之中,却具备了将整个世界看成有机整体的生态智慧。如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庄子认为“万物齐一”,孔孟则以“仁”为核心,将整个世界划归到了自己的伦理“同心圆”中等。总的说来,先秦诸子均将人与自然万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探求共生共存问题。先秦时期是生态审美的萌芽期。以生态伦理观为基础,尊重自然万物的本性,注重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取愉悦如“乐山乐水”观。以及在掌握大量的生态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体悟自然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天地之大美”。另外,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漫游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的了解,另一面也可以融入自然万物之中,深化审美体验。先秦时期人们尊敬自然万物,将其看成独立的、有内在价值的存在。在丰富的生态知识基础之上,顺四时而动;加之深厚的生态伦理观念,全身心地融入自然之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强韧,获取身心的愉悦与快感,是传统的生态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