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一个有着26个民族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25个少数民族,他依附于这片土地的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着,其中彝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古老叙事长诗《阿诗玛》脍炙人口,为省内外人们熟知。1992年由赵惠和、周培武、陶春等编导,将其改编为同名大型民族舞剧,演出后引起轰动,受到广泛好评,给当时民族舞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民族舞剧发展的新动力。民族舞剧《阿诗玛》以女主人公阿诗玛的“情”为线索展开,七个舞段组成,三个主要人物贯穿,无场次连接全剧。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经历了艰苦的过程,编导者们深入彝族地区进行长时间的采风,和彝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搜集积累素材,整理加工,运用彝族独特的舞蹈语汇、风俗、衣饰、音乐等第一手材料和亲力亲为的真情实感,经反复思考谋划,创作出贴近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彝族文化艺术的特有魅力。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在1992年荣获全国舞剧“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编导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服装设计奖”共六项单项奖,1994年再次荣获文华大奖,并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在民族舞剧《阿诗玛》之后,享有盛誉的民族舞剧作品出现不多,如何使民族舞剧发展繁荣,需要我们对民族舞剧《阿诗玛》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揭示民族舞剧《阿诗玛》的成功之处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是对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学术界对民族舞剧《阿诗玛》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目的、研究重点难点、研究意义、论文结构状况等方面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对民族舞剧《阿诗玛》的创作背景和剧情作全面介述;第三部分是对民族舞剧《阿诗玛》的创作进行分析,从舞剧的“诗化色块结构”特点、“立体交响式”编舞法、舞蹈动作语汇的提炼、表现形式、表现手段、音乐特点、舞美运用,来阐述《阿诗玛》这部民族舞剧的艺术手法;第四部分是民族舞剧《阿诗玛》引发的思考,主要从舞剧《阿诗玛》的民族特色、艺术价值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结论,是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