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近三年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病历资料,运用Excel软件进行中医症候、中药频次统计,总结余绍源教授运用健脾祛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方用药特色;以目前公认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药效学指标衡量胃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脾虚型的治疗作用,探究作用机理,为下一步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方法:1.组方特色研究选取余绍源教授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历,将所有采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通过运用Excel表进行中医证候、中药频数统计,总结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遣方用药特色。2.作用机理研究把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SPF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其中正常组大鼠10只(雌雄各半),每天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模型组大鼠50只(雌雄各半),运用MNNG法造模8周,采用160 u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每只大鼠每日灌胃3 mg/mL的雷尼替丁溶液2ml,每周禁食1次,每次16 h,禁食第2天灌胃40%的乙醇2ml,当天不再灌胃雷尼替丁溶液,连续造模8周。8周后,随机抽取5只模型组大鼠予麻醉过量的方法处死,显微镜下观察胃窦部全层胃组织(1.5X 1.5cm)的萎缩情况,判断造模成功。造模完成后将模型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其中,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时间为4周,实验期间每周观察大鼠的体重及进食饮水量。疗程结束后大鼠禁食16小时,进行取材检测,从胃液分泌、血清学等角度观察胃痞消对大鼠胃黏膜影响并进行病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1.组方特色研究通过挖掘分析余绍源教授2016年至2018年年治疗的74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9个门诊病历,发现共收录中药79味,常用的中药有广陈皮、广木香、白术、砂仁、党参、太子参、黄芪、五爪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麦芽、稻芽、紫苏梗、茯苓、三七粉、郁金等,以健脾益气药、理气药、清热化湿药、活血祛瘀解毒药为主。2.作用机理研究(1)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分泌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胃痞消组、胃复春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P<0.01,P<0.05),胃蛋白酶活性及胃游离黏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胃痞消组、胃复春组胃液Ph值显著降低(P<0.01),胃蛋白酶活性、胃游离黏液含量均升高(P<0.05,P<0.01)。(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肠激素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VIP、TGF-α含量升高(P<0.05),血清PGI、GH、PGE2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胃痞消组、胃复春组大鼠血清VIP、TGF-α含量降低(P<0.05),血清PGI、GH、PGE2含量升高(P<0.05);正常组、模型对照组、胃痞消组、胃复春组大鼠血清PGⅡ含量差异不大(P>0.05)。(3)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胃黏膜层明显变薄(P<0.01),黏膜肌层明显变厚(P<0.01),腺体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胃痞消组、胃复春组胃黏膜肌层变厚(P<0.05),黏膜层变薄(P<0.05),腺体数量增加(P<0.05)。结论:1.组方特色研究余绍源教授以“健脾祛瘀解毒”为总的指导原则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辅以清热、补虚、行气、化湿之法;以顾护中焦脾胃为本,并注重气机的调理。2.作用机理研究胃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虚型SD大鼠治疗4周,疗效确切,胃痞消与胃复春在疗效上相当。胃痞消具有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型大鼠的胃液分泌、提升胃液酸度、血清PGI、PGE2含量,减少血清VIP、TGF-α含量,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减轻腺体萎缩,增加大鼠体重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展现了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领域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