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准确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气道阻塞部位及程度对上气道重建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咽腔阻塞病理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气道-食道多部位压力持续监测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定位OSAHS患者整夜睡眠状态下的实际气道阻塞部位并定量测量呼吸驱动压力。但尚需确立合理、量化的定位诊断指标,并检验该方法在患者评估、手术疗效预测等方面的价值。
目的:①确立以上气道-食道压力监测法评估OSAHS上气道阻塞特征的指标,实现患者睡眠时咽腔阻塞来源整夜情况的定量描述;②分析定位诊断指标的气道形态学基础及与患者个体特征的关系;阐明睡眠分期,体位的动态变化对阻塞部位的影响。③评价上述定位诊断指标预测OSAHS上气道重建术疗效的准确性,探索疗效预测标准。④比较食道压力与脉搏传输时间(Pulse Transit Time,PTT)在检测呼吸驱动力、判定呼吸暂停性质上的一致性,探讨造成两种呼吸驱动力检测手段结果差异的原因。
方法:①分析54例OSAHS患者整夜、同步的上气道-食道压力+多导睡眠监测的结果,判定每次气道塌陷、阻塞发生的部位。以腭咽、舌咽、喉咽各平面来源的气道阻塞、塌陷次数占总次数的构成百分比定量表示各平面参与气道塌陷的作用大小;以源自各平面阻塞的气道阻塞指数定量描述各平面的实际阻塞频率。②纤维鼻咽喉镜结合Müllers检查咽腔形态,对腭咽、舌咽阻塞分度并与上述压力监测指标比较。③对上述指标变化情况联合睡眠分期,体位分析。④对选择腭咽平面上气道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随访,术后6个月时复查多导睡眠监测。评价术前气道压力定位诊断指标对手术疗效预测的准确性。⑤9例OSAHS患者行整夜同步PTT和食道压力监测,依据PTT与食道压波动判定呼吸暂停性质,比较两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及分歧的来源。
结果:①所有23172次气道塌陷事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腭咽和舌咽平面阻塞,塌陷次数各为14837次和5605次,且54例患者的腭咽构成比和舌咽构成比的分布符合正态性;喉咽阻塞出现在29例患者,共计105次。②咽腔形态学观察到舌咽阻塞程度较重的患者,舌咽构成比(F=16.194**),舌咽阻塞指数(j=10.003**)相应较高,腭咽构成比(F=10.514¨)以及腭咽阻塞指数(F=4.04l*)相对较低。腭咽部阻塞分度不同的患者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③快速动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源自舌咽平面的阻塞指数(t=6.189**)和构成比(t=8.790**)增加;仰卧位时腭咽、舌咽阻塞指数较侧卧位的增加无显著性(t=1.890,1.393)。各阻塞来源的构成比在不同体位无明显差异。④27例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2例同期行软腭前移术,PSG复查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较术前下降的比例≥50%为有效标准,手术总有效率51.9%。AHI下降的比例与腭咽构成比(r=0.609**)和阻塞指数(r=0.521**)正相关,和舌咽构成比(r=-0.479*)负相关。术后AHI与腭咽构成比(r=-0.675**),舌咽构成比(r=0.542**)和阻塞指数(r=0.647**)相关。综合术前腭咽、舌咽构成比、体块指数、AHI等指标对术后AHI的回归分析,r2=0.632;腭咽构成比≥70%者,90%手术有效,腭咽构成比<60%者全部无效。以腭咽构成比≥60%作为预测手术有效的标准,预测一致率88.89%(24/27)。⑤9名患者2511次呼吸暂停中PTT与食道压判断一致的比例平均95.02±10.57%,混合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误判共122次;PTT检出敏感性在95%以下的有混合性(89.84%)和中枢性呼吸暂停(86.21%),阻塞性呼吸暂停检出的特异性(90.40%)。
结论:①上气道-食道压力监测结果中,腭咽、舌咽平面的构成比及塌陷指数是反映OSAHS患者咽腔阻塞特点良好的量化指标,且与形态学观察下的舌咽部阻塞程度存在对应关系。②咽腔阻塞部位受睡眠分期、体位影响而动态变化,REM期舌咽后气道阻塞增加较其它部位更多;体位改变对阻塞来源构成比的影响不明显。③以腭咽构成比为指标,预测腭咽平面气道重建手术的疗效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腭咽构成比≥70%者,90%手术有效,腭咽构成比<60%者全部无效。综合腭咽构成比、舌咽构成比、体块指数、AHI等指标,可预测63.2%的术后AHI。④PTT在判断呼吸驱动力上与食道压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除检测敏感度的差异外,PTT干扰性的波动也是造成两者产生判断分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