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指导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稳定性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筛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317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常规、舒张压、收缩压等),完善入院相关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头颈CTA等)及HRMRI检查,通过HRMRI对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颅内责任血管进行管壁分析,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组,对不同分组的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计算两组患者发病时、发病3天、发病7天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在3月后对两组患者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HRMRI提示颅内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0例,有急性脑梗死病灶的患者共242例,其中颅内责任血管存在不稳定斑块的138例,存在稳定斑块的82例,仅有内膜增厚的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共28例,其中颅内责任血管存在不稳定斑块的9例,存在稳定斑块的13例,仅有内膜增厚的6例。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138例)和稳定斑块组(82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不稳定斑块组的患者的空腹血糖(P=0.024)、糖化血红蛋白(P=0.015)、总胆固醇(P=0.045)以及低密度脂蛋白(P=0.023)的水平均较高,并且不稳定斑块组中合并高血压(P=0.016)及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P=0.019)的患者的比例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P=0.034)和总胆固醇(P=0.049)是存在颅内责任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在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起病时、起病3天、起病7天时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两组患者的3个月mRS评分也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HRMRI可以应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我们的研究显示,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可能与颅内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独立相关,颅内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