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于2002年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首次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随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出台,教师、专家、学者围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与讨论。然而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如何推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新教学模式是否切实可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认为很有必要系统考察新教学模式的推广,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鉴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提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技术培训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问题是: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带来哪些变化?2)这些新的变化是否导致课程内不协调现象的出现?3)如果课程内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如何才能使得这些不协调因素彼此兼容、和谐?4)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和技术培训?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以江西三个高校为案例,从建国以后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这三所江西高校的校本课程大纲入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程以后,对课程各要素产生的影响,探讨由此导致的课程内各种不协调现象。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涉及诸多相关因素,相互之间关系复杂,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教学效果的极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以质性描述与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的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描述与分析,以尽可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数据来自以下三种途径:来自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大二、大三的180名学生以及75名大学英语老师参加了问卷调查;来自上述三个大学42位英语老师接受了深度访谈;此外,通过图书馆、三个高校教务处、外语学院,收集了建国后的几个国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这三个大学的校本大纲、课本、课程概要、教案等课程文件。本研究通过对江西三所高校新教学模式的推行情况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执行情况的全面考察,得出了一些颇具创新价值的观点和发现,概括如下:(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对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从词汇、语法等的讲授转变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介绍;课程设置从传统的面对面的讲授转变为面对面的讲授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的结合;课本从传统纸质课本向无纸化、数字化,甚至是网络化课本转变;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以及教学资源的构建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加工者;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面授、自主学习及辅导相结合;教学方法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被动学习转杯为主动构建、探究、合作学习;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转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虚拟教室;教学资源由课本、教师、补充材料、图书馆转变为网络资源、在线数据库等;教学评价由传统的标准化、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终结性相结合,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2)在推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方面诸多的不协调现象:理念与实践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条件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教室网络教学能力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学校管理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现有评价体系之间的不协调;技术与技术使用之间的不协调;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不协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本研究结果对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启示:为了确保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和谐,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各要素间要彼此兼容;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时间、教师及学生信念、态度、技能等限制性因素;并要确保课程执行的一致性。此外,本研究成果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实施途径和方法。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行,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发展模式,尤其是教师技术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从而让老师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好必要的准备。本研究拓展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视域,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