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高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正在深刻影响传统农村的转型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探明生态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人地系统的影响,是实现传统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构建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并在确定适应性分析框架与农户适应力模型的基础上,将张家界市典型传统村落石堰坪村作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拟定替代性指标因子描述农户适应力,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法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辨识了农户适应力构成的关键因子,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农户适应行为发生的机制,从农户适应性角度探明了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系统变化的影响与其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1)石堰坪村农户主要适应行为是外出务工,不同农户之间的适应行为特征、效果差异明显。对农户适应性造成影响的关键驱动因子为:家庭劳动力总量(影响系数为0.4883)、房屋面积(影响系数为0.2603)、家庭存款(影响系数为0.2672)、关系融洽度(影响系数为-0.2321)、种植面积(影响系数为0.1612),是决定石堰坪村农户适应行为的关键因子。农户适应行为是在其生计资源“权益”变化下,由生存与发展需求驱动的适应行为结果。(2)石堰坪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给农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对其旅游农户收入、生活等方面影响显著。旅游农户在旅游业影响下产生务工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三种参与模式,且不同参与模式间的适应行为差异明显。影响旅游农户适应效果(收入)的关键驱动因子为:距村部距离(影响系数为0.5016)、旅游经营面积(影响系数为0.3629)、参与旅游人数(影响系数为0.1734)、借贷款能力(影响系数为0.2695)、户主学历(影响系数为0.2706)、权利资源(影响系数为0.1045)、旅游参与积极性(影响系数为0.2589)。农户对旅游产业的适应行为是综合其当前环境、自身资源与需求做出的理性选择。其发生的内在动因是农户受生存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驱使,在社区制度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适应力(资源)是农户适应行为与适应效果的决定因素。综合以上结论,本文对石堰坪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农户适应性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旅游农户而言,倡导其从当地特色出发深入挖掘与利用旅游资源,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浅表性开发利用”,根据自身情况利用现有资源把握旅游发展的机遇,增加生计选择的多样性;对管理者而言,一方面通过对村落旅游资源的整合规划与分配,在空间上让更多农户具备参与旅游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增强村落旅游农户和非旅游农户的相互联系,加强两类农户在生计资本储量上的相对均衡与流量上的高效转换。(2)引导农户合理分配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达到生计资本的理性投入与适度经营,避免因过度依赖旅游业而带来的生计风险和脆弱性。(3)建立农户协同合作机制,加大农户间各类生计资本的流动与整合,以旅游合作社形式参与旅游。(4)推进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增强农户与客源市场的联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