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构式“X到家”,其中“到家”是常项,“X”是变项。这个构式在日常生活中会被经常使用,而且功能多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对该构式的解析以及其形成历史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构式语法出发,利用词汇化、语法化等语法理论,对其结构与历史形成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与选题的缘起。然后综述了前人相关论文与理论的研究,并且论述了前人相关论文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明确了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X到家”的构式解析。首先,我们证明了“X到家”构式是一个构式且它的构式意义是:表示发话者认为句子主语的某种性状达到高量级。是发话者对句子主语性状程度高量的一种主观评述。“X到家”由变项与常项两个部分组成。接着,我们论述了常项“到家”及其特征。“到”有多种意思,而构式中的“到”是构词成分和“家”是一个整体。在现代汉语中“到家”从语法角度看有三个意义,即:为述宾词组的“到家1”、为形容词的“到家2”、为唯补副词的“到家。”。而从语义角度来看,有两层意义。第一层表示“空间位移”。也就是“到家1”。第二层是表示“达到一定程度”,其中“到家2”是表示对象到达和谐程度;“到家。”则是表示对象到达极限程度。“X到家”的构式义要求“到家”只有第二层的“到家2”和“到家。”才能进入该构式。接着,我们探究了“X到家”构式对变项“X”的选择条件。最后,对相关构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三部分是“X到家”构式形成。第一节我们论述的是常项“到家”的历时溯源。首先通过古汉语语料,我们分析了“到家”与“至家”的竞争的过程。在“到家”使用之前“至家”已出现。它们的竞争经历了三个时期,“至家”的统领时期、“至家”与“到家”平行使用时期和“到家”的独领时期,并且说明了其变化的原因。接着,我们从语法条件、句法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到家1”到“到家2”的词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知了“到家”的词汇化与佛典的翻译密切相关,它的词汇化属于比喻词汇化。随后,我们论述了“到家2”到“到家。”的语法化过程和语法化机制。第二节讲述的是“X到家”构式的形成过程与主观性层次。“X到家”构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从所收集的佛典语料中,发现了“V到家”首次出现在明朝,清朝时期出现“N到家”。在清末时期出现了“A到家”的语料。并且论述了其先后产生的原因。还以图形的方式说明了“X到家”构式形成的过程。如下:到家1→到家2→V到家2→N到家2→A到家。→X到家最后,我们论述了“X到家”这个构式的主观性层次。“X到家”这个构式的主观性,由于“X”取值的不同,有两个层次。当“X”为名词或动词时与“X”为形容词时的主观量大小是不一样的。“X”为形容词的主观量大于“X”为名词或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