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联邦政府与太平洋铁路(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ongf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研究联邦政府如何利用私人企业为“国家政策”服务,如何与太平洋铁路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以及如何政府调解铁路公司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总结在此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按照以下几部分对这期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了加拿大学者对太平洋铁路历史研究的状况,以及我国学者研究太平洋铁路问题的侧重点。   第二部分介绍了19世纪70年代末保守党政府提出太平洋铁路计划后,两党在如何修建这条铁路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利益集团围绕太平洋铁路计划展开了激烈争夺,并由此导致了保守党政府倒台。由于时代的局限,自由党政府负责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失职现象。 第三部分论述了铁路修建的过程。1880至1885年在重获政权的保守党政府引导和资助下,太平洋铁路工程顺利完工。其间由于双方对工程的困难度认识不足,遇到了重重困难。经过双方的努力,形势最终好转。联邦政府在财政困难时刻对公司的资助体现了完成这项工程的决心。而太平洋铁路也在西部地区爆发起义的危急时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四部分考查了太平洋铁路修建完成后合同的执行情况。由于二者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联邦政府利用铁路公司实现移民的政策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而铁路公司在西部的垄断条款和实行的高运价造成西部地区人民的强烈不满。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铁路垄断问题得到解决。   第五部分为结论,指出政府提出修建太平洋铁路计划具有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特征,总结了其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保守党提出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时机有些超前;政府引导大型工程项目需要经验,政治腐败妨碍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如城市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运用较详细的资料,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范围、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全
本文试图通过叙述“法院改组”之争的过程,重新展示“法院改组”之争的真实面貌,阐释最高法院法理观发展变化的内在特点,深入认识并剖析当代三权制衡的y治体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本文重新梳理了中西方学者关于美西战争起源的三个主要流派,探讨了党派政治在战争的起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古巴和西班牙爆发冲突后,美国的报纸陆续报道古巴的灾情,引起了美
“蛊”字本义为经由饮食给人们带来疾病的害虫,其首要特性是伤害性,后来“蛊”被引申有多种含义,均与伤害、灾害等有关。“巫蛊”之“蛊”是指用于伤害他人的偶人,因为偶人对其本
“海禁”时期的东亚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秩序”和“日本型华夷秩序”,在这两种“华夷秩序”的交叉点上产生了长崎互市。而长崎互市是同一时代对等性互市模式的一种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大多数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定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