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翻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薄弱环节,人们往往避而远之,鲜有文章论及戏剧文本的翻译问题。而且“有些戏剧翻译者的观点显示他们在翻译戏剧时采取的方法与翻译其他文学样式时并无差异”(巴斯奈特119)。然而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翻译戏剧不能采用翻译其他文学样式的方法。戏剧的欣赏方式不同,仅仅阅读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中戏剧里的潜意才得以展现(巴斯奈特,120)。
戏剧是文学大家庭中特殊的一员,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同样还是一门表演艺术。自然,其中的美学品质的构成就是较复杂的问题了。只有弄清楚它的构成才能进一步的探讨其再现问题。本文作者试图以剧本《雷雨》为例论述其美学品质的构成。
第一章分析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美学品质的构成。译者的职责就是抓住并传达原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因为正如茅盾所指出的这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陈福康236)。根据刘宓庆的观点,美学品质的构成可分为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205-208)。以此为依据作者同样以剧本《雷雨》为例诠释了这两种美学构成。
第二章中作者探索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戏剧其美学品质的要素,并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以《雷雨》的语言为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因为戏剧的最终目的是演出,毫无疑问其中必定有适于表演的要素,据此,本文作者提出这种品质在译文中再现的必要性。
在论述了戏剧的美学品质要素之后,作者在第三章探讨其在译文中的再现问题。在兼评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的同时,对翻译的美学标准作了阐述。两种语言体系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在翻译中寻找完全的对等成为不可能,更何况精确的再现戏剧文本中的美学品质。而且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美学感受和观点。第四章就再现美学要素问题探讨了其中的制约因素。
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仅把戏剧看作是一种文学样式,认为它还是一种表演艺术,正是因为戏剧的最终目的是搬上舞台,这就意味着其中的美学品质在翻译中的再现也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就戏剧美学品质的构成及剧作语言的特质作了探讨。通过对剧本《雷雨》及其译文的个案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一个戏剧作品的美学品质必须在其译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否则翻译出的戏剧作品就不具备美的要素,而王佐良和巴恩斯的译文,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译作。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戏剧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的缺乏。翻译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剧本与表演的关系更难理清,同样戏剧翻译的问题也更加繁杂。本文作者旨在引起学者们对戏剧翻译问题的注意,同时能为戏剧翻译者提供一些建议以期更加完美的戏剧译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