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童发展领域,社会排斥被定义为阻碍其他儿童获得友谊或加入社会团体。社会排斥既是个体间友谊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表现为敌对的形式,并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并且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出的社会排斥,都会造成儿童在情绪和心理上的不良后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小学生社会排斥的结构并编制适用于我国小学生群体的社会排斥自测问卷。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40名小学生、23名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征求有关专家意见,提出了小学生社会排斥的五因素模型,编制了儿童社会排斥的预测问卷。根据项目分析以及对394份预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项目进行删减,并将初始问卷中两个维度进行合并,将小学生社会排斥的五因素模型调整为四因素模型,最终形成儿童社会排斥的正式问卷;通过对来自沈阳市5所学校的1570份3-6年级小学生进行正式问卷的施测得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考察了问卷的信效度并探讨了社会排斥问卷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社会排斥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拒绝、忽视、中伤以及差别对待。(2)根据本研究建构的理论模型编制的《小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3)小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得分在性别、生源地、年级、学习成绩、是否为班干、学校类型、家庭类型以及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在性别方面,男生的社会排斥程度比女生高;生源地方面,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社会排斥问卷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年级方面,四个年级的被试社会排斥问卷总分差异显著,其中三年级儿童的社会排斥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在学习成绩方面,学习成绩低的学生社会排斥问卷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成绩高的学生;班干差异上,班级干部社会排斥问卷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低于普通学生;在不同学校类型中,市区农民工小学生的社会排斥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型学校儿童;而在不同家庭类型的被试中,单亲家庭的儿童社会排斥问卷总分以及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儿童,而核心家庭&大家庭的儿童得分则显著低于其他儿童。文章最后讨论了儿童社会排斥研究的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