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殖民统治不同时期印度文官招录制度变化过程和阶段性特点的考察,分析招录制度变化的动因、影响,揭示英印殖民政权是如何利用文官招录制度,确保英国殖民统治利益,同时又有限制地吸纳印度人进入文官机构,维护殖民统治的权威。
我国学者对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文官制度的研究存有三类不足。一是对于殖民政权中合约制文官的构成,以及印度文官机构与省级文官机构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了解与分析。二是将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当作印度文官招录的唯一方式,而忽视了在殖民统治的长时期中,除考试之外,还有举荐、保留等多种文官招录方式。三是对考试制内涵的理解存在简单化倾向,将印度文官考试制度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理性官僚制度的完善,而忽视了考试制度作为帝国统治工具,庇护英国中产阶级利益和印度社会特殊集团利益的一面。西方学者和印度学者出于各自立场和局限,对殖民地文官招录制度,多肯定其建设性一面;对其作为殖民统治“分化”“制衡”的工具和扶植代理人的一面,则有意忽视,或在认识上有偏颇。
本文第一章论述东印度公司在行政机构法治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传统的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带有殖民地专制色彩的英属印度文官机构。第二章论述印度文官考试招录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从公司董事举荐文官制度过渡到1853—55年确立的公开竞争考试制;这种考试制度在考试地点、内容和对考生年龄的规定上受到殖民统治政策的影响,大力任用年青的英国公学学生,限制印度人通过考试进入合约制文官机构;这种考试制在排斥印度人,维护英国中产阶级利益的意义上成为了一种隐性庇护制,却以自由竞争的名义,巩固了英国统治的权威。第三章论述19世纪下半叶文官招录中的举荐制和文官的早期印度人化。英印殖民政权在限制印度人通过考试进入合约制文官机构的同时,更多使用举荐制招录印度人,以维护帝国权威。英国议会1861年立法为殖民地政府保留各种形式的职位举荐权,让非合约制文官机构中的印度人有机会进入高级文官职位。议会1870年法令授权殖民地政府在考试制度之外,任用印度人到高级文官职位上,殖民地政府设立法定文官机构和省级文官机构,维护印度殖民地合作阶层的忠诚。第四章着重论述一战到独立之间文官印度人化的加速和职位保留制的引入。战争使考试招录中断,英印政府直接从军官中选任文官;随着战后的宪政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英印当局提高英国人文官待遇,竭力维持文官机构的英国特征;同时,在印度举行有限制的竞争性考试,对少数族群和落后种姓实行文官职位保留制,增加省级文官晋升比例,加速高级文官印度人化的进程。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英国殖民者为维护统治权威和利益,巩固合作阶级忠诚,分化和制约民族主义运动对殖民政权的挑战,通过招录制度的变化,竭力主导文官印度人化进程。
总之,殖民统治的不同时期,文官招录制度分别以举荐、考试、保留为其突出特点。丈官招录制度服务于英国殖民统治的策略。公开考试制度既改善了文官素质,维护了英国中产阶级利益,也为印度人进入高级文官职位提供了可能,从而构建了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英印当局实行举荐制,主导文官印度人化进程,开放部分高级职位,维护印度合作阶层的利益及殖民统治的权威;以宪政和平等权利为名,实行基于种姓和宗教身份的文官职位保留制,则分化和制约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这些都体现了殖民地文官招录制度的两面性。无论是考试制,还是举荐制和保留制,既是英印当局维护政权合法性和巩固统治权成的工具,也是分化和制约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培养代理人的手段。殖民地文官招录制度对独立后印度行政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