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和推动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Learning by Doing,以下简称“做中学”项目),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项目首先选择了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的部分幼儿园、小学作为试点进行实验,其后推广到全国22个省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集中研究“做中学”项目在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试图讨论下面四个问题。第一,“做中学”项目引进了什么样的新理念?作为探究式科学教育,“做中学”强调幼儿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像科学家做科学研究一样,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内容上指出教师应该围绕核心科学概念开展教学。第二,“做中学”项目在中国是怎样实施的?“做中学”项目引进中国后,首先以试点的形式在四个城市开展实验,而后推广至更多地区。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中心,项目组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政府部门及基金会的协助下,“做中学”项目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教师培训体系,并根据中国教育实际和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了科学教育内容标准并据此开发了系列教学资源。第三,“做中学”项目对当代中国幼儿科学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做中学”项目在中国的实践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改变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理念。其次,参与“做中学”项目的老师在思维方式、教学理念方面得到改变,思维更加严谨科学,在教学中能够考虑幼儿的长远发展。再次,幼儿参加“做中学”后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最后,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核心科学概念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精髓,做幼儿科学探究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第四,“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中学”项目对幼儿科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阻碍。首先,缺乏合格的师资和持续性的教师培训,制约了“做中学”项目的长期有效发展。其次,“做中学”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材并制作教具的特点,增加了老师备课和上课的负担。再次,科学工作者参与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做中学”项目的重要特点,在中国遇到了比较大的障碍,没有制度化的合作和流畅的沟通渠道作为保障,很多合作项目最终都流于形式甚至被取消。最后,基于“做中学”项目的经验教训,文章提出了其对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本土化的启示。首先,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应该面向世界,积极了解教育领域的国际动向,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其次,要理性认识本国的教育文化传统,既不过分的赞扬,也不一味的批判。再次,面对国际教育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之间的隔阂甚至冲突,我们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以使当地教育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