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国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现象,使“雾霾”一词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重度雾霾天气污染现象,“雾霾”和“PM2.5”这些热词一时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从2015年1月份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遭受重度雾霾天气的袭击,其中,北京、南京、武汉等地成为重度受灾区。这次雾霾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并逐渐演化为环境危机事件,成为显著性的社会议题,引起新一轮社会舆论。基于“雾霾”频发的天气现象,气象信息的变化也开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气象传播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通过选取内地《人民日报》,台湾《联合报》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样本选取时间以2014年7月1日起,截止到2015年7月1日,共搜集到相关报纸样本153篇。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消息来源、新闻体裁以及报道语气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探讨两岸媒体对气象传播中的雾霾议题是如何进行建构的,并分析两岸报道对气象传播议题报道框架设置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原因发现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媒体的气象传播报道。通过对《人民日报》和《联合报》的两种报纸进行分析认为,在有关“北京雾霾”事件的报道上,两报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相同性。在报道数量上两者都集中于3月“两会”期间,报道主题的设置上集中于雾霾现象描述及雾霾治理举措方面,版面设置差异较大,消息来源较为多样化,新闻体裁的侧重点不同,且两报均以正面报道语气为主。本研究主要分析“北京雾霾”事件中,媒体对于气象传播报道框架的建构。同时,是基于两岸媒介的比较研究,两岸媒介在新闻事件的选取和报道上不断深化,当然,由于各自代表的立场及新闻文化的不同,在传播公共议题时也会出现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岸媒体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