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作楫(1923-),山西忻州人,自上世纪40年代创作诗歌至今,出版的诗集有《忧郁》、《无弦琴》等。其诗歌创作是在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时代潮流中艰难前行的,是一位经历了坎坷而又坚忍的诗歌守望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马作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时代的缩影,他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并且他在诗歌创作内容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正如他所说“我不欣赏那些强调写诗应把握游离于现实以外的‘绝对意志’和‘主体意志’,我不追求写些生涩难懂的诗章,写诗应有社会责任感。
纵观马作楫诗歌的研究资料,由于地域的局限、诗人所处的环境与位置的局限等原因,使马作楫的诗被长期地埋没,未能得到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应占有的位置。故而,本论文在填补马作楫诗歌整体研究空白的同时,将试图努力进入诗人的灵魂深处,深入挖掘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从而体会其作品的魅力。
首先以诗人1943年-1949年创造的诗作作为研究的基石,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个角度是通过与“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的文学思想比较中观照个案的马作楫,以探究其美学思想以及“个性”所在。第二个角度通过分析他诗歌的意象群来进一步分析马作楫诗歌的艺术特色。
其次将诗人1949年-1964年的诗作同样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且与贺敬之、郭小川等主流诗人的对比来探究这个时期马作楫诗歌的风格以及语言特色。
最后通过意象和意识的关系来探寻马作楫诗歌中的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