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man_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探讨影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血管狭窄程度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方法: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出狭窄程度>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完善颈动脉宝石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能谱分析或多模式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一步分析斑块结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arotid endarterectom,CEA)获得的颈动脉斑块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炎症细胞聚集、斑块内出血以及继发血栓形成等病理特征。根据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SA)标准对斑块进行分类,对其中不稳定斑块进行CD31、CD34以及F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斑块内血管新生情况。连续纳入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住院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结合颈部血管超声及颈动脉宝石CTA能谱分析或多模式高分辨率MRI检查结果,对斑块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采集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史、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等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随访上述患者6个月,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及健康指导。随访结束时采集患者的吸烟、饮酒状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DBP、SBP、FBG、TG、TC、LDL、HDL、LPa以及FIB水平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组(亚组)中再卒中几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危险比(riskratios,RR)以及95%可信度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表示。  结果:共24名患者接受CEA治疗,术后共获取颈动脉斑块24枚。通过术前颈动脉宝石CTA能谱分析或多模式高分辨率MRI成像,能够较清晰的展示斑块内纤维、脂肪、出血等组织结构,观察纤维帽的完整性,与斑块病理表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斑块病理发现具有巨大脂质核心、较薄的纤维帽以及斑块内出血及(或)继发血栓形成的为不稳定斑块(Ⅴ型和Ⅵ型),共13枚。镜下可见不稳定斑块内大量炎症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和微小血管。CD31、 CD34以及FⅧ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斑块内微小血管为新生血管。共219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1),FBG(p=0.010)和LDL(p=0.048)与斑块稳定性具有统计学相关性。所有所研究危险因素均未显示出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共计210名患者完成随访。首次症状发生后的一月内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高峰期。Kaplan-Meier曲线显示再发脑卒中的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不稳定斑块-中度狭窄患者、稳定斑块-重度狭窄患者和稳定斑块-中度狭窄患者。与血管狭窄程度相比,斑块的稳定性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影响更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24)、吸烟(p=0.049)、他汀类药物治疗(p=0.001)、SBP(p=0.001)、FBG(p=0.022)、颈动脉不稳定斑块(p<0.001)和颈动脉重度狭窄(p=0.02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相关。首次症状发生前吸烟(RR=1.7,[95% CI,1.3-2.3])、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RR=2.8,[95% CI,1.8-4.3])、SBP(RR=1.7,[95% CI,1.2-2.5])和FBG(RR=2.4,[95% CI,1.7-3.5])不达标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比明显高于戒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SBP和FBG达标患者。  结论:颈动脉宝石CTA能谱分析和多模式高分辨率MRI成像,能够较清晰的展示斑块内组织结构,区分稳定与不稳定斑块,与斑块病理结果一致。不稳定斑块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和新生血管,提示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坏死、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与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吸烟,FBG和LDL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所研究危险因素中,未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与血管狭窄程度相比,斑块的稳定性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影响更大。年龄、吸烟、他汀类药物治疗、SBP、FBG、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颈动脉重度狭窄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早期戒烟、他汀类药物治疗、控制SBP和FBG有助于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其他文献
针对尾矿库隐患及事故风险演化问题,面向尾矿库生命周期阶段,对事故影响因素包括技术,人为,环境与管理等因素和尾矿库隐患进行了辨识,进而构建了尾矿库事故风险演化的复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