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分布在湖南省不同县市的8个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以不同施肥小区(无肥、化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和培养实验,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有机碳氮的矿化作用等进行测定分析,揭示涉及土壤有机质积累转化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有机质组分的特征。主要结果如下:一、稻田土壤碳氮积累特征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机碳(TOC)含量范围为16.18~38.65 g/kg,长期不施肥处理(CK)土壤TOC的含量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在17年的试验过程中,土壤TOC有上升趋势。单施化肥(NPK)对土壤T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仅在桃江和临澧试验点显著提高);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MOM、HOM)均显著提高了土壤TOC的含量,秸秆还田处理(STR)也对土壤TOC含量的提高作用明显。2、各试验点耕层土壤全氮(TN)含量范围为1.07~3.93 g/kg,CK处理土壤TN的含量与试验初始时相比基本持平。各施肥处理对土壤TN的影响与TOC相似,NPK处理对土壤TN含量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且在3个试验点上影响显著;MOM、HOM和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TN的含量。3、稻田土壤碳氮比(C/N)在9:1~17:1之间,各施肥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只在半数试验点上的MOM、HOM处理对其提高显著。4、各试验点土壤pH值变化在5.07~8.00之间,除南县和武冈试验点的土壤是偏碱性外,其余试验点土壤pH值均呈酸性。与稻田土壤初始值相比,长期种植水稻后土壤的pH值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与CK处理相比,长期施肥后稻田土壤pH值有明显的下降。二、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SOC)含量范围为23.73~122.77 mg/kg。NPK处理对S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MOM、HOM、STR处理均显著提高SOC的含量,且影响效果是HOM>MOM>STR。土壤SOC占TOC含量的0.13%~0.32%,新化和南县点土壤SOC所占的比例较高,MOM、HOM和STR处理除个别试验点外均显著提高其比例。2、各试验点耕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范围为0.62~6.08 g/kg。NPK处理可以提高LFOC的含量;MOM、HOM、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LFOC的含量。土壤LFOC占TOC含量的3.80%~17.40%,MOM、HOM和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LFOC占土壤TOC的比例。3、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范围为5.87~18.60 g/kg。土壤ROOC占TOC的比例变化范围在49.02%~58.31%之间,与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比例差异均不显著。4、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均与土壤TOC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表征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指标。三、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特征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酸解总氮(TAHN)的含量范围为822~3102 mg/kg,占土壤TN的64%~92%,是土壤氮的主体。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TAHN含量及其组分有显著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可以提高土壤TAHN及其组分中的氨基酸氮(AAN)、氨基糖氮(ASN)和酸解氨态氮(AN)的含量,但在个别试验点上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酸解未知氮(HUN)和非酸解性氮(NHN)的含量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施肥后HUN的含量有所降低,而使NHN有所增加。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TAHN各组分所占TN比例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各处理间差异不太显著,大致上讲ASN和AAN的比例有所增加,AN和HUN的比例有下降趋势。AAN所占份额较大,对施肥处理的响应最为显著,ASN所占份额最小,且所占份额对不同施肥措施不敏感。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19~30.86 mg/kg,占土壤TN的0.32%~0.96%。NPK处理对土壤SON的影响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SON含量及其所占TN的比例。土壤SON与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四、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群落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特征1、各试验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范围分别为261~968 mg/kg和25~109 mg/kg。NPK处理对半数试验点的土壤MBC、MBN含量影响不显著,MOM、HOM、STR处理则均有显著提高。土壤MBC占TOC的1.3%~4.5%,平均为2.1%;MBN占TN的1.3%~3.7%,平均为2.5%。施肥对微生物量占土壤TOC和TN的比例影响不太显著。土壤MBC与TOC、MBN与TN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各试验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变化范围在6.5~13.5之间,除株洲和武冈试验点值较大外,其余都在7~9左右。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氮比,但差异不显著。2、各试验点不同施肥措施在Biolog测定的细菌单一碳源利用模式上区分明显:Biolog盘中每孔的平均吸光值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在提高;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的利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碳源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但不同施肥处理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均有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秸秆还田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降低。3、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与碳循环有关的酶活(蔗糖转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与氮循环有关的酶活性(蛋白酶、脲酶)以及参与磷循环的酶活性(酸性磷酸酶),与CK处理相比,活性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HOM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STR的影响在新化试验点上最为明显。五、稻田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特征1、在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总趋势基本相似,CO2的产生速率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下降直至稳定水平;CH4的产生速率呈现为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动态变化;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范围为448.64~1516.77μg/g,CH4累积排放量在范围15.60~33.34μg/g,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CO2和CH4的累积排放量;在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累积排放总量占TOC的3.6%~5.6%;土壤不同碳形态的含量与累积排放总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性,而仅ROOC、HC和FC的比例与累积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土壤有机碳累积排放总量所占TOC的比例与各碳形态相关性不显著。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在培养前期土壤CO2产生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缓,其速率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升温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以MOM、HOM和STR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总量较高。土壤矿化总量与不同形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的Q10值变化在1.01~1.53之间,与土壤微生物代谢商和酶活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C/N比和Kos呈负相关。3、土壤有机氮矿化实验中,初始阶段矿化作用较强,矿化速率最大,有机氮矿化量迅速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矿化作用减弱,矿化速率不断下降,矿化量达到最大值后变化平缓。10~30℃范围内,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逐渐增强,65%田间持水量比淹水状态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矿化。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施用可以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使氮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增大。综上,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各组分,有机碳、氮的矿化作用,土壤微生物量、活性和群落多样性都有明显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土壤碳氮肥力。不同有机肥之间的效果有所差别,秸秆还田措施不及施用猪粪处理,因此合理选择有机肥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土壤健康质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对缓解温室效应、发展可持续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正>近来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热闹,但大陆团体去台湾演出较多,而台湾到大陆演出的情况却相当少。因此今春,由台湾戏曲学院京昆剧团邀集海峡两岸戏曲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
NOBOX(新生儿卵巢同源基因)是一个卵母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同源基因,在早期滤泡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电子克隆的方法,从猪卵母细胞中成功地克隆了NOBOX基因的全长cDNA
<正>今年7月,数十万人、近千个戏剧团体云集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城阿维尼翁,上演了一场戏剧艺术的饕餮盛宴。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艺术盛会之一,阿维尼翁戏剧节与爱丁堡艺
<正>7月4日至27日,第68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在法国小城阿维尼翁举办。本次戏剧节官方部分(IN)主题旨在引发不同国度艺术家世界观与美学观的碰撞,凸显不同族群的差异。戏剧节
<正> 关于辽南京(燕京)故城,已有奉宽《燕京故城考》、周肇祥《辽金京城考》、日本学者那波利贞《辽金南京燕京故城疆域考》诸文,多加论证。惟所考仅限于故城四至方位,而对城
企业购并与重组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作用的结果。就微观而言,它能够促使资产存量合理流动;从宏
汽车摩擦材料是汽车传动和制动系统的关键,对汽车行使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汽车向高速、重载、环保方向发展,传统的石棉增强摩擦材料由于石棉被确认属于致癌物质及其自身
<正>申城十月,热闹非凡,浙百《步步惊心》和上越《甄嬛》的先后亮相似乎给越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细看二剧,不由得让人担忧:若不依附于当红小说和电视剧的人气和前期
为了适应原料日趋重质化和劣质化的趋势,满足国际石蜡市场更高的质量要求,需要不断开发高性能的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新一代SD-2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开发及
随社会进步、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对各种工业振源与噪声源危害及污染问题的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和重要的科研目标。本文以大型动力机械为主要